很多人都不了解高顺,三国时期最合格的军人,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199年2月7日,许是冬雪还未见消,所以寒意未退;或是天地终归不仁,所以英雄末路。当日,吕布、陈宫、高顺齐齐殒命。吕布之死,罪在反复,陈宫之死,获罪于曹,而高顺之死,在于天人共妒。
高顺生年不详,字号不详,籍地不详,史书也不见其何时跟随吕布的记载。留名青史时,是作为吕布麾下“陷阵营”主帅。
何为陷阵营?虽对外号称上千,但人数只在七百余,但盔明甲亮,精练齐整,每战一往无前,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我们来看看带着这些人的高顺在短短的时间里是什么样的战绩。
196年,随吕布袭取刘备的根据地下邳。
196年,吕布麾下郝萌受袁术怂恿反叛,趁夜攻打吕布驻地下邳,吕布星夜带着家眷找高顺求助,高顺带着部曲平叛,果断诛杀叛军,天亮便还。
198年,高顺为主将,张辽为副将,二人带军攻打沛县,击败当时有拥有关,张的刘备。随后曹操派夏侯惇引军来救,被高顺打败,夏侯惇与乱军中中流矢,从此就成了独眼将军。很快高顺攻下沛县,俘虏刘备妻儿,逼得刘备只能转投曹操。实际史实,见《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
刘关张何人?刘有统军之智,关张可有万夫不当之勇;夏侯惇何人?曹操麾下第一人。这可以看出高顺的勇武了吧?不能?我们再来看另一人。
张辽,五子良将之首,后来威震逍遥津差点生擒孙权,但在此时身有汉廷任命的张辽,还居于名不见经传的高顺麾下,被其统辖。张辽其人,不在此多做评说,但高顺之勇,高顺之统帅能力,虽不说数一数二,但也绝对是这时期顶尖。
然后我们来看看高顺的智略:
高顺谏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布不从。霸畏布(引还)钞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
大意是什么呢,吕布要打臧霸,高顺劝谏说:您诛杀了董卓,威震四方,坐在那只需要看几眼,周围的都怕您,不能够自己贸然出军,如若不能成功,对您的名声损失不小。高顺从吕布的利益出发,出言劝阻,因为出征之前不能讳言失败,所以只说亲自出征对您的名声有影响,但高顺对这件事情成败的看法,已经不言而喻。
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大意就是:高顺经常劝谏吕布:“但凡亡故失败,并不是没有忠臣良将,就怕不被重用啊。您做事情,不能仔细考虑,经常说错话做错事,失误的事情难道可以一再发生吗?”
接着来看高顺的高度自律:
《英雄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在那个年代,哪名武将不喝酒?不受馈赠?只有高顺,这种自律到可怕的军人。
由此可见,高顺之智,高顺之忠,高顺之自律。但吕布明知其忠,而不肯采纳,甚至在郝萌反叛后,对高顺产生怀疑,并加以制约。将原本高顺一手统辖的陷阵营交给了自己的姻亲魏续,等到需要打仗时才交给高顺指挥,然而高顺依旧毫无怨言。而结果却是被信任的魏续等人亲自将吕布送上了末路,被猜忌的高顺随他一起赴死。
最后在曹操面前,吕布有意献媚,愿躬身为曹操驱驰。曹操问刘备,刘备说:“明公难道您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事了么?”曹操引以为戒,直接宣布了吕布的死。陈宫因为得罪了曹操,所以坦然赴死。而张辽是痛骂吕布胆小怕死,这一骂,既表现出了他的勇,又和吕布划清了关系,加上刘备与关羽的劝谏,最后另投明主。
只有高顺,他明知道吕布不可保,却一意保之。他明知不投降曹操就只有一个结果,但还是一语不发,用态度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高顺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忠诚。
高顺之死,归根结底只有三个原因:
一,军人的忠诚。曹操刘备也知道高顺的忠诚,知道他投降的可能不大。
二,他的耀眼功绩。(在吕布麾下时是功绩,在曹操帐下就成了过错。高顺不死,曹操如何对夏侯惇交代,如何对死去的魏军交代。)
三,他的将才。(刘备曹操何尝不知高顺之才,但二人各有顾虑。曹操爱才,心只自己不能得,又怕高顺落入了别人手里。而刘备又不能让曹操看出自己的野心,却怕高顺落入曹操手里,所以保持了缄默)
所以那个初春寒意不退,所以那个高顺,只能死。
我们试着设想下高顺如果没死,会是什么个结果。也许《三国志》里就会有他独立的一篇传记了吧,也许我们今天也能知道他生于何时何地是何处人了吧,但历史没有如果。
但就是没有如果,那才是高顺,一个三国历史里真正做到,智勇兼备,胆识过人,忠诚不贰,极度自律的铁血军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