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经常被人吟诵: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一如既往的平俗易懂,即便是文言文基础不算好的当代人也应能懂,诗中有两个情景,分别是夕阳西下和夜初月升,取材并无新意,甚至宋代的范晞文在《对床夜话》还批评这首白诗是唐诗中“意相袭”的典型例子。
但是这首诗的好,并不在于取景,而在于此诗工微入画,更在于此诗写出了有情之景。
这首诗还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句中用词如工笔,准确到位,比如首句的“铺”字,那是俯视的平面工笔画,意在表达残阳已经贴近水面了,将落未落时,而“铺”字发音平缓,语气柔和,这是诗人心中无碍的外露。
第三句的“可怜”是真情毕露了,此诗从此有情,残阳不悲,江水随意,露浓如珠,明月含情。
我们读诗,或是希望能得到感悟,或是希望能净化内心,而这首《暮江吟》,却带给我们的是有情之景,有情之景胜似千古壮观。
读完此诗,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抬头,望望那久违的明月似弓,感受那秋风的凉爽宜人,夜未央,神飞扬。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史诗茶,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这首诗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哈,前两句写夕阳西下的江面,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露珠,老白通过对两组景物的描写,表达的是内心的闲适和宁静,这一层面要了解到创作背景才能体会到,我们先看全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说的是在黄昏时分,夕阳铺洒在江面,使江水呈现出一半碧绿色一边艳红色。
在九月初三的夜里,晶莹的露珠像珍珠一样,还有一轮新月如弯弓挂在天上。
“一道残阳铺水中”,在地平线的尽头,一道残阳铺洒在江面,要用心去体会这个“铺”字,使整句诗显得平缓、舒适,读起来会有亲近感。阳光本是照射到水面,但如果用“照水中”,就显得用力过猛,缺少了一份唯美。
“半江瑟瑟半江红”,风乍起,江面波光粼粼,被阳光铺洒到的水面,呈现出一片艳红色,阳光没有铺洒到的地方,则是原本的碧绿江水。这里“瑟瑟”两字愿意是指碧绿色的珍宝,在这首诗中是指碧绿色的江水。知识点知识点!记住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这句诗是一个时间变化,从黄昏到了夜晚。这说明什么?说明作者对此处美景流连忘返,所以才会呆到夜晚,才会发现另一番风景,才会有下一句诗。还需说明一点,这里“可怜”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可怜,而是可爱的意思。
“露似真珠月似弓”,原来此处的夜景这么美啊,有珍珠般晶莹剔透的露珠,还有弯弓般挂在天际的新月。月为什么似弓?因为前一句告诉你了嘛,九月初三,上弦月。
你读这首诗,绝不会有压抑感,只会觉得美,美如画,我们再了解一下创作背景,看看作者是在怎样的心态下创作出这首诗,就更能体会到其中诗意。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距离安史之乱已经大半个世纪,时值“牛李党争”,朝廷正一片昏暗,老白觉得你们这些货太混蛋了,老子不想和你们玩儿,于是自求外任,到杭州当了个刺史。
你看老白在这之前一段时期的诗作,如《琵琶行》,揭露的都是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社会现实,这反映的就是朝廷腐败。
既然厌恶了这样的官场,那我就主动离开,去一个无忧无虑风景如画的地方做逍遥神仙。
诗人的环境已经转变了,从压抑黑暗的斗争中脱身出来,心态自然也就转变了,没有斗争,只有闲情,他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
所以才会有这首入画一般的诗作,所以诗中才会流露出宁静、闲适的诗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标签: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