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沾化原是县,现在是滨州的市辖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
前几年滨州是山东为数不多的一区城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主战场和核心区,只有滨城区一个市辖区,城市腹地狭小、发展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了滨州功能发挥。
为扩大容量,需把一个下属县改为区。最终沾化县成为市区,可当时沾化是距离滨州最远的县城,曾普遍看好的博兴县至滨州市区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左右。
沾化区的名字很有意思,原来就叫招安县,公元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取汉代渤海郡“海滨之民,复沾圣化”之意。
沾化沿海滩涂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独立,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升级,自身的最大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通过沾化撤县设区,中心城区北上,打通出海通道,拉动北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重任,生成南北互补、资源共享、以陆带海的新经济增长极,更加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
沾化县撤县设区后,滨州市城区面积达到3259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各地市中位居前列,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大,经济辐射效应将明显增强,既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也有利于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两千年前,黄河摆尾在沾化入海。这里储备着全国最大的滩涂资源,土壤肥沃深厚、光照充足,特殊的种植环境,造就了沾化冬枣的品质。据记载,沾化冬枣自明朝年间即为宫廷贡品。
几十年来,沾化县不断探索开发之路,稀有果树从庭院走向大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6棵枣树,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沾化冬枣逐渐由“稀世珍果”变成时令水果。
就全国而言,冬枣产区有山东沾化、河北黄骅、陕西大荔以及新疆地区,形成一个大约80亿的冬枣产业。
沾化区虽为滨州市辖区,但与别处的城区不同,这里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冬枣之乡”,区里可谓是果农遍地。冬枣树虽不用年年栽植,却需要长期的日常管理,这里的城区住着30万果农,20万人赖以生存,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研发、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如今的沾化冬枣跻身全国地标产品100强。沾化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冬枣主产区。在深加工方面,沾化区通过冬枣深加工企业,研发出冬枣汁、冬枣奶、冬枣酒、冬枣醋等深加工产品。
品牌创建使沾化冬枣成了沾化的一张名片,逐步迈向了全国市场,并迅速以口感和品质赢得消费者青睐,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现在已经高达77.6%。
沾化的枣业已不再停留在产量和口感,还拓展出了一条旅游产业链。下洼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现在拥有国家级生态采摘旅游景区。游客每人一只小竹篮,在那密密的枣林里边采边品。
在全国唯一的沾化冬枣研究所,还有一棵历经300年风雨仍在挂果的老枣树,游人可以从这棵资历很深的枣树上领略沾化冬枣生产的源远流长。去年,下洼镇获批省级第六批特色小镇,滨海镇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小镇。
沾化区除了果农还有渔民,这里拥有海岸线162.6公里,久负盛名的渤海梭子蟹、渤海毛虾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也盛产于此。今年以来,沾化改造标准化池塘3.8万亩,26.2万亩池塘全部投放虾苗,长势良好。
当然沾化也有工业,这里位于渤海湾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区域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两区两圈”的叠加地带,是山东海上北大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
沾化撤县设区,把市区“拉到”了渤海岸边,滨州成为真正的沿海城市。为此,沾化由背海发展转向向海发展,把沿海开发作为全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成立临港产业园区,临港产业发展框架全面拉开。今年上半年,沾化实现生产总值64.13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列全市第3位。目前完成投资47.2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5.63%。
沾化曾是山东省最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现在转身成为滨州北上战略的桥头堡和沿海经济隆起带,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与结构不优、后劲不强的问题交汇叠加,传统工业占比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尤其是沾化冬枣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枣农老龄化问题开始显现,标准化生产、设施种植步伐缓慢,深加工项目偏少,对乡村振兴的拉动作用不强,亟需实现“老树发新芽、长新枝”。
如今,沾化已经推进沾化冬枣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疏密间伐4万亩,新建冬枣大棚1万亩、标准化示范园10处,打造沾化冬枣深加工研究中心。同步开启下洼冬枣、冯家渔民文化、大高航空等特色城镇建设,全力发展新型城镇化。
这就是沾化,种冬枣的沾化。
标签: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