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 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例如国产重组 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 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的发现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什么叫干扰素(IFN)? 自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
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
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
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干扰素的分类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要了解这一点、先要知道人天然干扰素的分类人天然干扰素分为三种多肽:IFN-α、IFN-β及IFN-γIFN-α和IFN-β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并且结合相同的受体而IFN-γ主要由T淋巴细胞分泌、对酸不稳定、结合的受体与前两者不同、IFN-γ的免疫刺激活性在三者中最强IFN-β和IFN-γ只由单个基因编码、而IFN-α由至少23个不同基因、群聚在第9对染色体上、编码产生多于15种的功能蛋白 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 基因工程干扰素再按基因表达分子结构和抗原性可分为α、β、γ型、同一型内按氨基酸组成差异再分20多个亚型:α1、α2、α3……在同一亚型内又因氨基酸的差异而细分、如α2:有三种:α2a、α2b、α2c 人自然干扰素是通过分别刺激淋巴母细胞和人体白细胞、然后提纯制备而得目前市场供应的只有由类淋巴母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αN
1、是天然的多亚型的混合物临床用的主要是重组制剂、有α2a、α2b和α2b 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人体淋巴母细胞样多亚型天然干扰素(IFN-N1)、葛兰素威康公司(英国)生产、商品名为惠福仁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IFNα1b: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IFNα1b型干扰素、商品名为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有300万U/支和500万U/支两种剂量、为粉剂 IFN-α2
a:罗氏公司(瑞士)生产的罗扰素、有300万U/支和450万U/支两种剂量、粉剂和水剂两种剂型;沈阳三生公司生产的因特芬、每支300万U;辽宁卫星生物研究所生产的迪恩安、每支300万U和500万U两种剂型、均为粉剂、但备有专用溶解液 IFNα2
b:先灵葆雅(美国)公司生产的干扰能300万U/支和500万U/支、均为粉剂;天津华立达公司生产的安福隆、300万U/支、粉剂;安徽安科公司生产的安达芬、100万U/支300万U/支、500万U/支粉剂
3、复合干扰素 安进公司(美国)生产的复合干扰素C-IFN、商品名为干复津其为针对治疗目的而设计的一种非人体能自然产生的生物合成干扰素干复津的特异活性被定位每毫克蛋白质功能单位、在体外已证实其活性至少比α2a或α2b干扰素高出5倍、干复津所用的微克是质量测量单位、而其他干扰素所用的国际单位出)是活性测量单位干复津有9μg、15μg两种剂量的剂型其9μg的疗效与300万U的IFN-α2b相似 干扰素适应症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1、 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埠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由灭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后、由易感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组抗病毒物质除病毒以外、细菌、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主要类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撒于分子中的蛋白质、而与其糖基无关脊椎动物细胞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细胞、但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昆虫)及植物细胞(如丁香等)亦发现有干扰素类似物干扰素对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它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激发细胞合成新的mRNA、产生多种效应蛋白、发挥抗病毒、抗种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即由一种病毒所诱发产生的干扰素、能抗御多种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内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干扰素制剂可用以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带状疱疹等)、以及治疗多种肿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初期用于病毒性疾病、继而扩大到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目前所用的干扰素、不论是纯化的天然干扰素、还是以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均有许多毒性、临床使用时常可造成白细胞减少、贫血、头痛、发热、肝功能异尝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等临床应用的干扰素诱生剂、如聚肌胞、毒性较大、而且价格昂贵、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坏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