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果。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和消失,传导功能障碍,出现视野变化,视力减退并丧失。
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针灸主要治疗原发性和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除上述症状外,眼底检查尚可见视乳头颜色为淡黄或苍白色,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等。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缺乏特效疗法。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
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
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治疗】 头针
(一)取穴主穴:视区。
(二)治法 用28号2寸针,快速刺入并推进至所需深度。两侧均刺,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40次/分,强度以可耐受为度,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4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治疗87例共136只眼,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及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显效20只(14.4%),有效56只(40.6%),无效62只(45.0%),总有效率为55.0%。
其中以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效果最差。
多在第一、二疗程见效,于第三、四疗程效果最佳。本法有一定远期疗效。 体针(之一)
(一)取穴主穴:新明Ⅰ、球后、风池。 配穴:新明Ⅱ、内睛明、瞳子髎、翳明、攒竹、光明、百会、肝俞。 内睛明位置:目内眦之泪阜上。
(二)治法主穴,每次仅取1穴。可始终用1穴,亦可交替轮用。
配穴每次取1~2穴,其中新明Ⅱ,一般与新明Ⅰ相配。
操作方法为:新明Ⅰ进针时,应先将耳垂向前上推拉,针尖向前上方呈45度角,快速刺入,缓慢送针至下颌骨髁突后侧面,深度约1~1.5寸左右,耐心寻找满意针感。当针感出现后,即应用热补手法,紧插慢提结合捻转,诱导针感至眼区,以眼球出现热胀闪电感者为佳,施手法1~2分钟,出针,不留针。
球后穴选30号2~2.5寸长毫针,速破皮刺入皮下,针尖沿眶下缘略右后上方刺入1.5~2寸左右,待患者觉眼部有酸胀感或有眼球突出感,不加捻转提插,留针10分钟。
风池穴以左手按准穴位,右手将针速刺或捻转进穴,针尖宜朝同侧瞳孔直视方向,进针1~1.5寸左右,用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逐步向眼区或前额放射,然后向下插针1~2分深,拇指向前捻转3~9次,即可产生热感,如无热感向眼区放射,可反复进行3~5遍。留针15分钟。
新明Ⅱ针尖向额部垂直刺入深度约5~8分深,当出现酸、麻、沉胀感后,应用快速捻转结合提插手法,先以紧插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运针1分钟,再以均匀提插结合捻转之平补平泻法运针半分钟,最后用紧提慢插结合捻转之泻法运针半分钟,即予出针。内睛明穴用30号毫针沿眶内侧壁直刺,用压针法,轻刺缓压,徐徐进针,至出现针感留针。其余眼区穴,用类似手法。肢体穴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
上述穴位,除已标明的,均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基本治愈:视力恢复1.0以上,或在原视力基础上提高5行以上,或者0.01以下,提高到0.2以上,视野扩大25度以上;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或由原视力提高10倍以上,视野扩大15度以上;有效:视力稍有提高,但不及显效;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
以上法治936例,共
1 680只眼。
其总有效率在64.0~88.8%之间[4,5,6,7]。
其中698例共1 252只眼按上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3只(8.2%),显效112只(9,0%),有效586只(46.98%),无效451只(36.0%),总有效率为64.0%。
发现采用热补手法促进气至病所者,疗效较为满意。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主穴:球后、翳明。 配穴:内睛明、瞳子Liao、足光明、三阴交。
(二)治法每次取1主穴,1~2个配穴。
用氦氖激光针灸仪行刺入式照射,将输出功率为2毫瓦的光针和针尖调整至红光集中一点,放入75%酒精内消毒10分钟,再刺入所选穴位,得气后照射10分钟。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5例共39只眼,结果:显效11眼,有效19眼,无效9眼,总有效率为76.9%。 体针(之二)
(一)取穴主穴:眶上穴、接力穴、前额中点透印堂。 配穴:太阳、率谷、风池、外关。 眶上穴位置:眶上内1/3和外2/3交点处。 接力穴位置:枕骨粗隆与耳尖联线中点。
(二)治法主穴均取,据症配配穴。
眶上穴用2寸针,针弯30度左右沿眶上壁向视神经孔方向刺入1.5寸或1.7寸深,不作手法;接力穴以2.5~3寸毫针向风池方向刺入,进针2.5寸左右,用捻转法,20分钟后再捻转1次;前额中点透印堂用2寸针,进针1.5寸左右,手法同接力穴。
配穴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治110例164只眼,结果,痊愈12只眼,显效71只眼,有效39只眼,无效42只眼,总有效率74.4%。
并发现年龄小,病程短者疗效好 穴位注射 (一)取穴主穴:承泣、球后。
配穴:风池、大椎、哑门。
(二)治法:药液:维生素B12(100毫克/毫升),乙酰谷酰胺(100毫克/2毫升)。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穴。
穴位可轮流应用。主穴每穴注入维生素B1
2 0.5毫升,配穴注入乙酰谷酰胺1~2毫升。
注射方法:均用5号齿科针头承泣或球后穴,应先用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上方固定,然后沿眼眶下缘慢慢刺入0.7~1.5寸深,有得气感后,缓缓推入药液。风池穴直刺,略斜向下,深1~1.5寸;大椎直刺,针尖微斜向上;哑门,患者头部微向前倾,针尖对准下颌骨方向,均徐徐刺入1~1.5寸,推入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三)疗效评价共治48例,均为5~7岁儿童,结果基本痊愈18例(37.5%),有效24例(50.0%),无效6例(12.5%),总有效率为87.5%。
其中以脑炎后遗本病者疗效较差。
【主要参考文献】
郑毓佳。针灸治愈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四例初步经验介绍。山东医刊 1958;(1):29。
哈医大眼科。针灸对各型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黑龙江医刊 1959;(1):11。
袁善堂,等。针治视神经萎缩的疗效及经络测定的初步观察。广东中医 1960;(9):428。
李聘卿。针刺新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698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9;9(2):1。
葛书翰,等。针刺球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38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8;29(5):48。
李志明,等。针刺风池等穴治疗视神经萎缩气至病所的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44,北京。
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7。
施炳培。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48例。陕西中医 1986;7(4):170。
天津市眼科医院新医疗法组。头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 1977,(9):28。 李桂森,等。
刺入式氦氖激光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附25例39眼报告。吉林中医药 1990;(4):15。 王雪峰,等。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11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3;13(6):9。
标签:视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