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加上媒体的传播,严重打击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一时间好像中国什么食品都不安全了,食品安全是人人关心又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个综合性的大问题,解决它很复杂,但是普通消费者如何吃到安全的食品,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还是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不必过度恐慌,基于多年一线监测的经验,答案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选择品牌和规模卖场(大型商超,专卖店,品牌直营或连锁,有信誉的网购平台,旗舰店等等)。这是第一原则,不是说要选贵的东西,贵的不一定好,但是有品牌的食品或化妆品企业等都有良好的质控体系和严格的追溯体系,虽然你也经常听说一些大品牌会出一些事情,但是从我们日常监管的情况看,有品牌的企业产品出事的概率远远低于一些不知名的企业,更不用说小作坊和城郊结合部生产的东西了,品牌企业出事属于小概率事件,并且很多新闻是竞争对手将一些不属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炒作升级以弊厅打击对手所致,品牌企业知道一旦市场信誉受损会带来何等的损失。
二、外卖和外出就餐选择什么饭店和餐饮店合适呢,选择连锁店企业。大型连锁店有大的中央厨房和良好的配送体系,利于标准化和监管,也有成本投入食品安全保证,包含检测实验室等等配套,你也许会听说某某著名洋快餐企业爆出什么问题,但我告诉你,如果你有友巧机会到制作间或配送渠道看看就知道,比你家厨房还干净,同样,上规模的连锁餐饮企业出问题也属于小概率事件。
三、不要形成消费者习惯,这一点恐怕很多人没想到,不管你是如何喜欢一种食品,一种化妆品。或是如何相信它,都不要长年累月地不间断的吃或用,要追求多样化,这基于一个根本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东西,也没有完全不安全的东西,任何物质的作用或副作用与量的多少息息相关,尤其对于加工食品或化妆品,就算某些大品牌的加工食品非常好,从未出过问题,但是你吃的过多,那些添加剂日积月累也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并且很多成分的研究科学家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对于化妆品也是一个道理,反过来说,很多食品某某成分超标,你也许吃过一些,不用惊慌,除了像砒霜氰化物之类的急性毒物之外(急性毒物也有剂量才产生效果),你离发生负面结果的剂量还很远,因为国家标准很严格,并且一般有安全余量,是按照每日服用量和危害性程度,还有体重合成计算(所谓每日暴露风险),人体还有一定的代谢功能,不用过度恐慌很重要,因为很多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导致的。
四、对于某些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奇特快速功能宣称要警惕,什么减肥,辅助降血糖降血压,抗疲劳,祛斑祛痘美白等等。如果骗骗也就算了,如果你发现真的快速起效(一小时到两三天内),那你要警惕,从监管上来看,这种东西有较大概率加了药品或其他非法成分,来满足消费者急功近利的心理,食品化妆品属于长期日常生活用品,药品是按疗程遵医嘱服用,长期使用很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五、对于经常曝出问题产品租告隐的渠道要小心,微商,美容院,地推保健品等等,谨慎对待。
六、经常注意留心国家药监局或市场监管总局的抽检通报,也能避免踩雷。并且,很多时候你关心的出事产品种类会发现在产地,渠道有规律,你就有经验了。
七、分清什么是你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很多谣言,有很多伪问题。很多是别有用心的人或机构为达到打击竞争对手,提高知名度的目的或其他动机炒作出来的,还有一些属于不能够影响健康的广义食品安全问题,如标签问题,功效成分不够(药品上属于大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酱油事件;还有适用标准有争议,比如以前闹的沸沸扬扬的某著名品牌矿泉水和某报的官司,辣条事件等等,这些属于监管机构应该关心的,消费者个人精力有限,要提高科学素养和分辨能力,不值得随鸡起舞,扰乱精力甚至影响心情,什么是真问题,塑化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指标、真菌毒素和重金属超标,药物非法添加等等,这些是属于影响健康的真问题,需要关注,这方面具体情况限于篇幅所限,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讲讲,不过还是那句话,看量和程度,需要关注,有时也需要采取措施应对,但也不宜过分担心和恐慌。
总结:总体来看,国家这些年采取了大量措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食品安全形势也确实在好转,总体抽检合格率在九成五以上,大部分的品种,大部分的商品是合乎标准的,但是确实部分品种部分产品依然存在问题,少部分问题比较严峻,但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几点,作为普通消费者,能够大概率避免到问题产品,很大概率避免造成实际身体损害。
标签:纯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