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乐队中指挥的作用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有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如卡拉扬、奥曼第、小泽征、伯姆等,都是誉满全球,他们的地位甚至超过现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钦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独奏、独唱时,常受到听众的赞扬和感谢,但是他们“指挥”的只是自己的乐器和歌喉。而指挥家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乐队,甚至加上合唱队,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乐器,每个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也各自相异,指挥家要把他们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来,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前期准备: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他工作的汇报,大量的艰苦劳动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读谱、“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这种本领听来玄乎,但却是真的。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乐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以后就要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总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高潮。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仅上诉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包括了音乐学院全部学科知识,而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练阶段:在排练厅里,指挥的工作远远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对乐曲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每一个演奏者,不仅用语言,更是通过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现的指挥技术,与每个演奏员保持一种感情的交流。指挥的动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又要起着引导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导乐队准确地演奏,还要激起他们音乐表现的激情,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渴望演奏的兴奋状态。指挥本生,却既要激情的,又必须保持理智的,他凭借非凡的音乐记忆力,准确的指示各个声部的来龙去脉;他要有控制乐队的能力,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明确地告诉演奏员现在该做什么,还要预示他们将要做什么,使每个乐句的快慢和轻响、进入和消失都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演出阶段:经过反反复复的排练,指挥者确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才能进入音乐会的演奏。人们在音乐会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挥家精神振作地率领乐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挥,作为一门艺术,是近一百七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不长,但迄今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最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
指挥家一站上指挥台, 面对著由上百位演奏者组成的交响乐团, 俨然有君临天下的威风。乐师们乃至于所有的观众目光都集中在他的手势上。此时他操纵著这个至高无上的音乐媒体: 一个现代交响乐团。因为这是一组指挥无法亲自一一演练的乐器, 他必须凭藉著高超的沟通语法, 让乐团发出他心目中理想的乐音。指挥是一个乐团中的灵魂人物,他拥有无限的权利,往往可以控制整首曲子呈现的速度及演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要有激发乐团成员最佳潜能的责任。
在排练一部即将演出的作品之前, 指挥自己得先对乐谱了解的滚瓜烂熟。他对乐曲的分句、力度的平衡必须完全了若指掌。换句话说,他一定得先精确的判定这部作品应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形成整体, 以及如何将乐谱上的音符转为动人的激情。
演奏家们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 有些指挥在步入指挥家行列之前, 正是以乐器演奏开展自己的音乐生涯, 有的甚至能出色的演奏多种乐器。无论其出身如何, 一旦作为指挥, 就必须熟悉总谱以及所有乐器分谱, 以便向全体团员做出明晰精确并使其信服的提示。他还必须对作品细节与整体结构交待得一清二楚, 引导团员采用最恰当的方式来演出这部作品。
指挥大师们对乐团的驾驭有绝对权威。有些人甚至采用某种近乎恐怖的手段; 有些人则是靠魅力与说服力。而一些著名的大师则是自身建立起一种令人肃然尊崇的敬畏, 以其无匹的专业素养及对作品的深刻洞察力来感染团员。
指挥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压出来的。有些指挥, 如塞尔对待乐师十分粗暴, 拿架作势, 蛮不讲理。有的如伯恩斯坦感情外露, 作品一有起伏, 便歇斯底里做出夸张的手势。有的很奇怪, 像伯恩斯坦的一位老师莱纳就只用指挥棒做出极细微的动作, 以至背对的观众怀疑他已老僧入定。有的指挥离不开指挥棒, 有的却从来不用。有的嗜谱如命, 有的全凭记忆。许多人以眼神传达旨意, 卡拉扬指挥时却永远双目紧闭。
指挥的任务在于透过团员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乐音。这就不光是操作指挥棒或手势好坏问题。指挥常会告诉别人: 用指挥棒打拍子的基本技巧很容易学会, 但交流概念的能力却是难上加难。就像调油彩一般, 指挥必须能控制每声部的音色、音量, 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
有的指挥, 如朱里尼,下意识地强调低音乐器, 诸如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巴松管, 于是它们的音色深沉厚重。有的指挥要求尽可能的透明, 还有的则创造出类似管风琴的共鸣厚度。速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预备拍: 指挥在起拍的关键时刻所酝酿的气氛可使各声部准确且整齐的切入, 使演奏员的情绪可一鼓作气地宣泄而出。一个看似可以一笔带过、实则会导致强烈决定意义的拍子, 会给音乐带来决定性音色。有的指挥则每逢高潮都加以强调, 有的指挥听凭紧张气氛自然浮现; 另一些指挥则认为必需有意识的控制才能创造出紧张度。
乐队指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指挥来组织和训练乐队,控制演奏速度,保持作品结构与形式的统一,使乐队能够正确、统一地演奏作品。乐队指挥的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总谱的准备。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标注,并形成自己的处理; 第二阶段是排练准备。乐队指挥要根据乐队的情况、作品的难易程度制定排练计划; 第三阶段就是排练阶段。这是指挥工作的中心,分为抄谱、个别练习、集体试奏、分声部练习、合排、连排、细排等步骤,一个指挥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在这个阶段中完成。
一个优秀指挥家,不仅可以造就一个乐队,同时可以造就一个作曲家和他的作品;相反地,一个不怎么样的指挥,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乐队,同时可以毁掉一个作曲家和他的作品,甚至可能毁掉作曲家的一生。对于一个指挥家来说,最崇高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作品意图,把该意图转变为乐队的音响,这门学问称为乐曲的诠释。
乐队指挥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它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注释:各个乐器声部)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注释:乐器声部之间、各类乐器组合等,乐器齐响所产生的整体)。通过乐队指挥对音乐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指挥, 使各种个别的乐器演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音乐演出的整体。
指挥就像一个乐团的大脑一样,同一个乐团演奏同一首曲子,如果换了指挥,可能在演奏的效果会有所不同的。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有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如卡拉扬、奥曼第、小泽征、伯姆等,都是誉满全球,他们的地位甚至超过现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钦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独奏、独唱时,常受到听众的赞扬和感谢,但是他们“指挥”的只是自己的乐器和歌喉。而指挥家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乐队,甚至加上合唱队,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乐器,每个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也各自相异,指挥家要把他们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来,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前期准备: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指挥家一站上指挥台, 面对著由上百位演奏者组成的交响乐团, 俨然有君临天下的威风。乐师们乃至于所有的观众目光都集中在他的手势上。此时他操纵著这个至高无上的音乐媒体: 一个现代交响乐团。因为这是一组指挥无法亲自一一演练的乐器, 他必须凭藉著高超的沟通语法, 让乐团发出他心目中理想的乐音。指挥是一个乐团中的灵魂人物,他拥有无限的权利,往往可以控制整首曲子呈现的速度及演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要有激发乐团成员最佳潜能的责任。
在排练一部即将演出的作品之前, 指挥自己得先对乐谱了解的滚瓜烂熟。他对乐曲的分句、力度的平衡必须完全了若指掌。换句话说,他一定得先精确的判定这部作品应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形成整体, 以及如何将乐谱上的音符转为动人的激情。
演奏家们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 有些指挥在步入指挥家行列之前, 正是以乐器演奏开展自己的音乐生涯, 有的甚至能出色的演奏多种乐器。无论其出身如何, 一旦作为指挥, 就必须熟悉总谱以及所有乐器分谱, 以便向全体团员做出明晰精确并使其信服的提示。他还必须对作品细节与整体结构交待得一清二楚, 引导团员采用最恰当的方式来演出这部作品。
指挥大师们对乐团的驾驭有绝对权威。有些人甚至采用某种近乎恐怖的手段; 有些人则是靠魅力与说服力。而一些著名的大师则是自身建立起一种令人肃然尊崇的敬畏, 以其无匹的专业素养及对作品的深刻洞察力来感染团员。
指挥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压出来的。有些指挥, 如塞尔对待乐师十分粗暴, 拿架作势, 蛮不讲理。有的如伯恩斯坦感情外露, 作品一有起伏, 便歇斯底里做出夸张的手势。有的很奇怪, 像伯恩斯坦的一位老师莱纳就只用指挥棒做出极细微的动作, 以至背对的观众怀疑他已老僧入定。有的指挥离不开指挥棒, 有的却从来不用。有的嗜谱如命, 有的全凭记忆。许多人以眼神传达旨意, 卡拉扬指挥时却永远双目紧闭。
指挥的任务在于透过团员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乐音。这就不光是操作指挥棒或手势好坏问题。指挥常会告诉别人: 用指挥棒打拍子的基本技巧很容易学会, 但交流概念的能力却是难上加难。就像调油彩一般, 指挥必须能控制每声部的音色、音量, 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
有的指挥, 如朱里尼,下意识地强调低音乐器, 诸如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巴松管, 于是它们的音色深沉厚重。有的指挥要求尽可能的透明, 还有的则创造出类似管风琴的共鸣厚度。速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预备拍: 指挥在起拍的关键时刻所酝酿的气氛可使各声部准确且整齐的切入, 使演奏员的情绪可一鼓作气地宣泄而出。一个看似可以一笔带过、实则会导致强烈决定意义的拍子, 会给音乐带来决定性音色。有的指挥则每逢高潮都加以强调, 有的指挥听凭紧张气氛自然浮现; 另一些指挥则认为必需有意识的控制才能创造出紧张度。 他工作的汇报,大量的艰苦劳动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读谱、“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这种本领听来玄乎,但却是真的。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乐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以后就要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总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高潮。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仅上诉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包括了音乐学院全部学科知识,而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练阶段:在排练厅里,指挥的工作远远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对乐曲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每一个演奏者,不仅用语言,更是通过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现的指挥技术,与每个演奏员保持一种感情的交流。指挥的动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又要起着引导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导乐队准确地演奏,还要激起他们音乐表现的激情,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渴望演奏的兴奋状态。指挥本生,却既要激情的,又必须保持理智的,他凭借非凡的音乐记忆力,准确的指示各个声部的来龙去脉;他要有控制乐队的能力,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明确地告诉演奏员现在该做什么,还要预示他们将要做什么,使每个乐句的快慢和轻响、进入和消失都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演出阶段:经过反反复复的排练,指挥者确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才能进入音乐会的演奏。人们在音乐会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挥家精神振作地率领乐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挥,作为一门艺术,是近一百七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不长,但迄今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最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
小议乐队中指挥的作用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有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如卡拉扬、奥曼第、小泽征、伯姆等,都是誉满全球,他们的地位甚至超过现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钦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独奏、独唱时,常受到听众的赞扬和感谢,但是他们“指挥”的只是自己的乐器和歌喉。而指挥家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乐队,甚至加上合唱队,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乐器,每个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也各自相异,指挥家要把他们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来,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前期准备: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他工作的汇报,大量的艰苦劳动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读谱、“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这种本领听来玄乎,但却是真的。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乐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以后就要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总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高潮。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仅上诉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包括了音乐学院全部学科知识,而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练阶段:在排练厅里,指挥的工作远远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对乐曲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每一个演奏者,不仅用语言,更是通过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现的指挥技术,与每个演奏员保持一种感情的交流。指挥的动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又要起着引导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导乐队准确地演奏,还要激起他们音乐表现的激情,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渴望演奏的兴奋状态。指挥本生,却既要激情的,又必须保持理智的,他凭借非凡的音乐记忆力,准确的指示各个声部的来龙去脉;他要有控制乐队的能力,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明确地告诉演奏员现在该做什么,还要预示他们将要做什么,使每个乐句的快慢和轻响、进入和消失都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演出阶段:经过反反复复的排练,指挥者确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才能进入音乐会的演奏。人们在音乐会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挥家精神振作地率领乐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挥,作为一门艺术,是近一百七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不长,但迄今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最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
标签: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