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的
针对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
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根据这一政策,中部六省将享受历史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
即将于4月26在郑州开幕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与中部六省将签署促进中部崛起的合作框架协议;福建、上海、青岛、广州、宁波、天津、深圳七个口岸办将与中部六省签署中部六省口岸大通关框架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与中部六省签署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南昌、赣州、郴州、武汉、新乡、焦作、合肥、芜湖、太原等9座中部城市将被商务部授予“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河南财经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小建说,现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部崛起已从“坐而论”进入“起而行”的新阶段。
六省奋力崛起 “磁场效应”显现
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
煤炭大省山西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目标,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四大新支柱产业。安徽规划建设沿江城市带,2006年,安徽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9%,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二位。江西则依据区位优势,谋求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对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了特色鲜明的昌——九工业走廊。
湖南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沿京广线长沙——株洲——湘潭“一点一线”经济带,为加快崛起创造良好条件。湖北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冈、鄂州、天门等多座城市的武汉经济圈已经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河南则确立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目标,东引西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2006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达42961亿元,占全国20.5%。中部各省发挥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粮食、煤炭、矿产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招商引资,仅第二届中博会六省就发布招商项目1万多个,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投资商的关注。
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中博会,参会的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超过300家。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等国际商业巨头齐聚郑州,展开在中国中部抢滩布点的竞争,反映了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实施,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近两年来,中部各省在奋力崛起中,急切地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愿望。
半年前召开的“首届中博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说,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地区竞争不可避免,如果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共同发展,地区竞争将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积极因素。
同是在2006年9月召开的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参加的“中部崛起高层论坛”上,大家达成共识:中部崛起,需要六省改各自为战为携手共赢。中部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经济板块,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随之而来的是,中部六省间频繁互访,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中部六省间多条高速公路、水运航线开工,在合作中迈出了第一步。
与此同时,“中部办”的成立为促进中部崛起,加强区域协作创建了新的机制,而中博会、中部崛起高层论坛等也为探讨、完善中部区域合作搭建了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
标签: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