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电抽搐(电休克)疗法和心理治疗。其中改良后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改良电抽搐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基本概念
电抽搐治疗,也被称作「电休克治疗」,是用适量的电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治疗精神症状的一种疗法。
在行电抽搐治疗前,先静脉麻醉并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无明显的抽搐发作,称为改良电抽搐治疗。
静脉麻醉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使得电抽搐治疗适应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
电抽搐治疗是精神科临床上有效且快速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电抽搐治疗的效应不能维持较长时间,需要给予药物维持疗效。
电抽搐治疗产生的躯体变化
1.脑电图改变
通电后,脑电图改变类似于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时的情况。首先表现出电活动的消失,各导联均呈直线,紧接着各导联以各种病理波为主。此后出现θ、δ明显增加和a波的慢化或消失。
最开始上述变化局限于治疗区域,此后由额叶扩散到其他区域,电抽搐次数越多,这种扩散和泛化就越明显。
双侧电抽搐治疗比单侧电抽搐治疗的脑电改变更明显。
2.血脑屏障改变
脑血管通透性增加,氯离子、钙离子和尿素的转移速度加快;
海马区的耗氧量明显增加,进而造成某些区域的低氧状态;某些部位的低氧状态是造成电抽搐治疗患者岀现记忆障碍的原因之一。
3.生化改变
接受电抽搐治疗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钠离子交换速度下降,从而导致脑脊液中钙离子浓度的下降和镁离子浓度的增加。
硏究发现,电抽搐治疗后的动物和人脑脊液中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浓度增高;脑脊液和尿中腺苷酸环化酶浓度增加。脑脊液中5-HT等物质的增加以及脑组织合成腺苷酸环化酶的增加是电抽搐治疗产生抗抑郁效果的基础。
4.神经内分泌改变
患者可出现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的增高。
适应证
1.抑郁障碍
电抽搐治疗是伴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对抑郁障碍有很好的效果,且优于单独或联合使用三环类药物。
单相抑郁患者的电抽搐治疗疗效优于双相抑郁患者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综合征在没有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电抽搐对该类疾病导致的抑郁综合征有同样良好的效果。
当出现严重的自杀企图时,应该将电抽搐治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3.预防抑郁障碍的复发
抑郁障碍复发的预防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给患者长期维持用药,另一种方法是用电抽搐治疗维持。
通常是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电抽搐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抑郁症状的复发。
注意事项:电抽搐治疗的近期疗效较为确切,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停止治疗后症状会很快重新出现。
因此患者行电抽搐治疗的同时,应该选择一种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以便在停止电抽搐治疗后疗效得以延续。
4.躁狂症
临床硏究表明,对躁狂症患者采用电抽搐治疗优于药物治疗。
电疗可明显缩短躁狂症患者的治疗周期,可能机制是能够使更多的锂盐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具有兴奋、躁动明显或易激惹的情况,应该首选电抽搐治疗。在釆用电抽搐治疗躁狂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抗躁狂药物联合治疗。
5.癫痫
以幻觉、妄想、行为障碍以及明显的朦胧状态为主要表现的复杂部分发作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尝试电抽搐治疗。
癫痫发作期间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等情况难以控制者,特别是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情况下,可给予电抽
搐治疗。
注意事项:患者接受治疗后容易出现强直阵挛发作的持续状态,因此对癫痫患者施行电抽搐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其他危险情况。
6.锥体外系障碍
(1)帕金森病:电抽搐对于治疗帕金森病有较好疗效,特别是伴有抑郁的患者。
(2)急性肌张力障碍:对于多数急性肌张力患者仅需单次或两次治疗就可以使症状完全缓解。
(3)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较为严重的急性肌张力障碍,电抽搐治疗的疗效优于抗胆碱药物。
(4)迟发型运动障碍:电抽搐治疗对于长期使用抗精神药物所导致的迟发型运动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停止治疗后,症状会很快再现。
7.其他疾病
部分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作为电抽搐治疗的相对适应证
禁忌证
电抽搐治疗的禁忌证,各地掌握的尺度有所不同,有的情况绝对不能行电抽搐治疗,而有的情况临床医生可以权衡利弊自己掌握。
其中绝对禁证包括以下几条:
1.颅内压增高疾病:包括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炎症等其他能够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2.严重的肝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
3新近或未愈合的骨关节疾病;
4.严重的青光眼和先兆性视网膜脱离。
标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