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措施
由于绝大多数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应讲究卫生、戒烟和增强体质,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对已发生肺心病的患者,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故需要积极予以控制。
缓解期治疗
是防止肺心病发展的关键。可采用
①冷水擦身和膈式呼吸及缩唇呼气以改善肺脏通气等耐寒及康复锻炼。
②镇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③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如核酸酪素注射液(或过期麻疹减毒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和(或)雾化吸入,每次~4ml,每周二次,或核酸酪素口服液10ml/支,3次/d,3~6月为一疗程。气管炎菌苗皮下注射、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脂多糖肌肉注射、人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口服等。
④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主要证候为肺气虚,其主要表现为肺功能不全。?疗上宜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肺循环情况。可选用党参、黄芪、沙参、麦冬、丹参、红花等。对缓解期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开展家庭病床工作能明显降低急性期的发作。
急性期治疗
1.控制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故需积极应用药物予以控制。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宜根据痰培养和致病菌对药物敏感的测定结果选用,但不要受痰菌药物试验的约束。
未能明确何种致病菌时,可选用青霉素160万~600万u/d,肌肉注射或庆大霉素12万~24万u/d,分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一般需观察2~3天?如?效不明显可考虑改用其他种类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2~6g/d,羧苄青霉素4~10g/d、林可霉素1.2~2.4g/d等肌肉或静脉滴注或羧胺苄青霉素2~4g/d,分次口服。
头孢噻吩、头孢羧唑、头孢哌酮2~4g/d,分次肌内注射或头孢环已烯同量分次口服也可选用。但切不可不必要地频繁调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红霉素加氯霉素;苯唑青霉素或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
绿脓杆菌感染,可用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噻甲羧肟或加丁胺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联合应用。除全身用药外,尚可局部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注药物。长期应用抗生素要防止真菌感染。一旦真菌已成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调整或停用抗生素,给予抗真菌治疗。
2.改善呼吸功能,抢救呼吸衰竭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缓解支气管痉挛、清除痰液、畅通呼吸道,持续低浓度(24%~35%)给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等。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和机械呼吸器治疗等。
晚近有用肝素25~100mg或肝素50mg、654-210mg加于葡萄糖溶液中每日静脉滴注,共7~10天,以降低痰及血液粘滞性,解除支气管痉挛,抗过敏,但同时需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免导致出血。
3.控制心力衰竭轻度心力衰竭给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呼吸道感染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较重者加用利尿剂亦能较快予以控制。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一)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 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其中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引起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原因很多,现认为体液因素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中占重要地位。
缺氧时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增多,使肺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特别受重视的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产物前列腺素和脂氧化酶产物白三烯。白三烯、5-羟色胺(5-HT)、血管紧张素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起收缩血管的作用。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和内皮源性收缩因子(EDCF)的平衡失调,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中也起一定作用。
缺氧使平滑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2+含量增高,肌肉兴奋-收缩偶联效应增强,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
高碳酸血症时,由于H+产生过多,使血管对缺氧的收缩敏感性增强,致肺动脉压增高。
(二)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解剖学因素系指肺血管解剖结构的变化,形成肺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
主要原因是:
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周围炎,可累及邻近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
随肺气肿的加重,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造成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肺泡壁破裂造成毛细血管网的毁损,肺泡毛细血管床减损超过70%时肺循环阻力增大。
肺血管重塑:慢性缺氧使肺血管收缩,管壁张力增高,同时缺氧时肺内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如多肽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膜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
血栓形成:尸检发现,部分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存在多发性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加重肺动脉高压。
此外,肺血管性疾病、肺间质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皆可引起肺血管的病理改变,使血管腔狭窄、闭塞,肺血管阻力增加,发展成肺动脉高压。
在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中,功能性因素较解剖学因素更为重要。
在急性加重期经过治疗,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得到纠正后,肺动脉压可明显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可恢复到正常范围。
(三)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 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缺氧可使醛固酮增加,使水、钠潴留;缺氧使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减少也加重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更使肺动脉压升高。
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
本病病程进展缓慢,可分为代偿与失代偿二个阶段,但其界限有时并不清楚。
(一)功能代偿期 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
体检示明显肺气肿表现,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
听诊呼吸音低,可有干湿罗音,心音轻,有时只能在剑突下处听到。
肺动脉区第二音亢进,上腹部剑突?有明显心脏搏动,是病变累及心脏的主要表现。颈静脉可有轻度怒张,但静脉压并不明显增高。
(二)功能失代偿期 肺组织损害严重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可导致呼吸和(或)心力衰竭。
1.呼吸衰竭缺氧早期主要表现为紫绀、心悸和胸闷等,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称为肺性脑病。
表现为头痛、头胀、烦躁不安、语言障碍,并有幻觉、精神错乱、抽搐或震颤等。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3.3kPa(25mmHg)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超过9.3kPa(70mmHg)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明显,出现神志淡漠、嗜睡,从而昏迷以至死亡。
2.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因此常合并有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气喘、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右心衰竭症状。
体检示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心前区可闻奔马律或有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引起的收缩期杂音,杂音可随病情好转而消失。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性心律失常,肝肿大伴压痛,肝颈反液压征阳性,水肿和腹水,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此外,由于肺心病是以心、肺病变为基础的多脏器受损害的疾病,因此在重症患者中,可有肾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面颊色素沉着等表现。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诊断依据
1.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引起肺的结构或功能损害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的疾病。
2.有慢性咳嗽、咯痰症状及肺气肿体征,剑突下有增强的收缩期搏动和(或)三尖瓣区心音明显增强或出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明显亢进(心肺功能代偿期)。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或较剧烈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及紫绀等症状及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心肺功能失代偿期)。
3.胸部X线诊断
(1)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cm。经动态观察后动脉干横径增宽达2mm以上。
(2)肺动脉段凸出,高度>=3mm。
(3)中心肺动脉扩张与外周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呈“残根状”。
(4)右前斜位圆锥部凸出高度>=7mm。
(5)右心室增大(结合不同体位判断)。
具有(1)至(4)项中两项以上或(5)1项者可诊断。
4.心电图检查
(1)主要条件: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V5R/S=1;aVRR/S或R/Q>=1(阳性率较低);V1-V3呈现QS、Qr、qr(须除外心肌梗塞);
RV1+SV5〉1.05mv;
肺型P波:P波电压>=0.22mv;或电压>=0.2mv,呈尖峰型;或低电压时P波电压〉1/2R波呈尖峰型;P电轴>=+80°。
(2)次要条件:肢体导联普遍低电压;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具有1项主要条件即可诊断,两项次要条件者为可疑。
超声心电图图册5.超声心电图检查
(1)主要条件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5.0mm,或者前壁搏动幅度增强者。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18mm,或肺动脉干>=20mm。右心室流出道/左心房内径比值〉1.4。
肺动脉瓣曲线出现肺动脉高压征象者(a波低平或〈2mm,有收缩中期关闭征等)。
(2)参考条件室间隔厚度>=12mm,搏幅〈5mm或呈矛盾运动征象者。右心房增大>=25mm(剑突下区)。
三尖瓣前叶曲线DE、EF速度增快,E峰呈尖高型,或有AC间期延长者。
二尖瓣前叶曲线幅度低,CE〈18mm,CD段上升缓慢,延长;呈水平位元或有EF下降速度减慢,〈90mm/秒。
凡有胸肺慢性疾病的患者,具有上述二项条件者(其中必具一项主要条件)均可诊断肺心病。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有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及心律失常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心力衰竭
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以右心衰为主其诱因绝大多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中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25%~70%。
肺部感染
是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最多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和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感染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体。
呼吸衰竭
是指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和(或)通气功能障碍导致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综合症可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的表现。
肺性脑病
是呼吸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发生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包括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及过度通气所致的脑部症状等在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肺性脑病发生率为20%病死率高达46% 。
心律失常
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较常见其发生率约为17.2%~36.8%可有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
休克
肺心病发生休克者不多约占7.4%但一旦发生预后凶险病死率达7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常在酸中毒低氧血症及并发细菌性感染时细菌毒素的作用引起毛细血管内皮受损和组织损伤。
上消化道出血
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约占5.7%左右病死率高达92%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由于肺部感染等因素导致呼吸功能不全或心功能不全可同时或相继发生脑肾肝胃肠等多器官功能不全易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在肺心病患者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为30%~50%此时病情多危重变化快其病死率约达50%以上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标签:肺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