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生活百科>中国各个年代都有哪些配音演员

中国各个年代都有哪些配音演员

2023-06-22 10:12:39 编辑:join 浏览量:622

中国各个年代都有哪些配音演员

第一代配音演员

天上的阵容更强了

中国译制片初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半个多世纪里推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子复仇记》《巴黎圣母院》《简・爱》《叶塞尼亚》《追捕》《望乡》《佐罗》《虎口脱险》《英俊少年》《茜茜公主》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译制片。

尤其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译制片受到普遍热爱,满足了人们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那些配音演员也成为观众追捧的明星。上译厂第一代配音演员包括邱岳峰、苏秀、赵慎之、毕克、尚华、杨文元、孙道临等,这一代配音演员如今只剩下苏秀、赵慎之两位了。

李梓去世时,上译厂的工作人员一开始没敢把消息告诉已90岁的赵慎之老师,但她第二天还是从朋友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据了解,当时她说了一句:“现在天上的阵容比我们强了。”一句话令人感慨。

★第二代配音演员

热爱角色不计名利

“佐罗”的御用配音演员童自荣是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73年进上译厂直至2004年退休,见证了译制片从巅峰到渐行渐远的过程。回忆往昔,童自荣称,当时大家都痴迷于这份幕后工作,“配音令人陶醉,我们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得到了最大的快乐。”

童自荣透露,当时大家接到一个角色后,会花大量时间去理解,直到自己爱上这个角色。“比如我爱上‘佐罗’,就有强烈的冲动去塑造去这个角色,充满激情。”为了更传神地表现人物,他运用了很多方法,“《佐罗》我要配两个角色,一个侠客一个总督,感觉完全不一样,我就运用不同的道具、服装来找感觉,比如一个穿皮鞋一个穿拖鞋。那时候我们会想各种办法,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一个角色需要充分的酝酿和推敲。”他认为,译制片的巅峰时代跟老厂长陈叙一有莫大关系,“我们这支队伍取得的成绩最大的功劳要归功于老厂长,他是我们的领路人、掌舵者。他对译制片非常在行,有着严格的把关。”

观现状

老一辈队伍逐渐离去

时过境迁,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选择原声加字幕版。在童自荣看来,译制片开始走下坡有很多原因,“客观原因是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以前老百姓对译制片有强烈的需求。另外,老一辈的这支队伍不复存在了,也没有像老厂长陈叙一那样的掌门人了。配音质量不如以前,就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他们宁可看原版,还能学习英语。”

对于译制片现在的不景气,童自荣称失落,“我经历过翻译片的辉煌,对现在的情况也感到茫然。这种情况怎么改变我不期望恢复到从前,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振雄风。”至于如何重振雄风,童自荣一连说了好几个“无奈”,“首先得重视这块阵地,有一个好的掌门人培养一支好的队伍,才能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也很无奈,忙于生计奔波,没有时间把配音当艺术那样去对待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盼到。”

二三线城市仍有需求

有人认为译制片已经走到尽头,巅峰时代难以再续。对此,上译厂著名译制导演、配音演员狄菲菲并不认同。她直言,时代确实发生了变化,译制片不再是观众观看外国电影的唯一方式,但人们对它依然有需求,“可能北上广大城市看配音版的观众很少,大家喜欢看字幕版但在二三线城市,配音版还是有很大需求。我了解过数据,配音版和字幕版从全国比例来说是各占一半,所以没有消亡之说。”正是因为这些需求,狄菲菲依然活跃于配音事业,“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坚守。”

话传承

为培养接班人当绿叶

狄菲菲1987年进入上译厂,是当时厂里重点培养的第三代接班人。如今,她面临着承上启下、培养第四代配音演员的重任。对于传承,她也有着诸多的思考。她认为,译制片的巅峰时代离不开大时代背景,但关键还在于强大、优秀的班底。她回忆说,当时老艺术家们带新人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培养接班人甘当绿叶,“李梓老师每次接受采访都带着我们,她说培养新人就是要给我们压担子。我进厂第一年就配了10个重要角色,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我是配女一号,老艺术家们众星捧月,对年轻人是莫大的鼓励。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你不得不把一部作品配好。”

在狄菲菲看来,随着时代进步,传统的译制片时代结束了,但老人带新人的传承体系和最基本的创作流程不变。她透露,如今上译厂依然延续着老厂长陈叙一留下来的创作流程,“从翻译、导演初对、复对到排戏、录音、鉴定、补戏、混录再到技术鉴定,这些严格的环节我们会一代代传下去,丝毫不敢怠慢,少了哪个环节都会觉得很忐忑。”

年轻人因喜欢才坚持

标签:配音演员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life/16874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