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
3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445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读作: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教学目标:
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计算下列各题。
1.3+5.4=
5.8-0.7=
4.3+1.9=
2.5-1.9=
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思考和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
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2、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作业设计
1、P98—99
练习二十一的第5—7题。
2、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3、动脑筋试一试。
7.□
6.□
-□.3
+□.5
3.5
13.3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xx。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xx。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xx。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蹦馨凑找欢ǖ谋曜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苯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碧逖橥臣圃谙质瞪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比醚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刻度和数字0,1,…,18。(1个格子表示什么?)1个格子表示1天,一天一天地数。
学生:还看到了条形,空气质量是“优”的有7天,条形画到数字7处;“良”有17天,条形画到数17处……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 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X|k | B| 1 . c |O |m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二、 教学重难点:分析乘除混合运算中的数量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综艺: 1、脱式计算题。 2、宫雪菲讲故事。
(二)情境导入:
师;宫雪菲同学讲的故事真不错,今天就我们一起来研究《讲故事》这个问题。刚才老师接一个消息说淘气和笑笑他们班级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好不好?
(三)探索新知: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是,淘气要讲一个故事是850字,试讲时用时5分钟,笑笑说每个人用时不能超过3分钟。(2—3人)
师:针对你所得到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淘气讲的故事是850字,试讲时用时5分钟,三分钟能讲多少个字?(2人)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看出淘气所讲故事字数与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不能
师:那我就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的? 生:线段、表格??.。
师;我们今天就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完成,再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的答案写出)
师:下面就请这两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画一条线段表示850字,再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要想求三份是多少,必须要知道1份是多少,所以我的.列式是850÷5×3等于170乘以3等于510字,答:3分钟能讲510字。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花画五个一样大的格子表示850字,每个格子表示一分钟,问三个格子多少字?要求三个格子是多少?就得求出一个格子是多少字?所以我的列式是850除5乘以3等于170乘3等于510字,答3分钟能讲510字。
师:看样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我们在做这道题时,我们先读懂题意,再画图分析,最后列式计算。那么淘气850字的故事在3分钟内能讲完吗?该怎么办呢?谁能给淘气出出主意?
生1:可以让淘气挑重点的来说。 生2:可以让淘气说快点。
师:淘气非常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于是约上了笑笑,想让大家来帮笑笑解决一下讲故事中发生的问题。(出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按照上一题的方法来讲这道题做出。昨晚的同学同座俩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
生:我是这样想的,我画五个格子,每格代表180字,再把这些字平均分成四份,求一份是多少?要下想求一份是多少,就必须的知道总共有多少个字?所以我的列式是180乘5除以4等于900除以4等于225字,答每分钟讲225字。
师:我们来看这两道题,像第一题这种类型是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分是多少?像第二题这种类型是先求一共是多少?再求一份是多少。不过这两道题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那就是画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重点。
(四)巩固练习:
师:笑笑听到同学们给她的解答方案,特别多高兴,于是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礼物就得做对题。你们有信心做对题吗?那请你们听好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做完之后组长报数,取前三名。闯关模式开始,第一关,说一说再列示计算,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有准。
师:下面进行第二关,画一画,算一算。(找同学来读题,教师批改,再小组内批改。小组全对记一个星)
师:第二关开始了,每组3号选手站起来公布答案。
师:同学们顺利的过关了,那我就把笑笑的礼物发给我们的冠军小组。(孩子打开后,要求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师:兔妈妈有一对孩子,他们是双胞胎,嘴大的叫大嘴兔,嘴小的叫小嘴兔。兔妈妈要送大嘴兔和小嘴兔去斑马老师那学习。今天就把他们俩带到教室里,他俩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躲到了兔妈妈后面。兔妈妈看见了斑马老师,连忙跟老师打招呼
“斑马老师好”没等斑马老师回答,就听兔妈妈大吼一声“出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吗?那就请你们回去看看新少年里的《黑板后面的秘密》。
师: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那我们回头想想,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不少,希望在下节课,你的收获会更多。 四、 板书:
讲故事淘气三分钟能讲多少字?
850字 850字
850÷5×3 850÷5×3 = 170×3 = 170×3 = 510(字) = 510(字)
答:三分钟能讲完510字 答:三分钟能讲完510字
5分钟 180×5÷4 =900÷4 =225(字)
答:笑笑每分钟要讲225字。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1、出示“集邮”具体情境
2、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笑笑集邮,一共有邮票285张,集邮册每页可以放5张邮票,能放多少页?
3、列出算式:285÷5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5”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5”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分。一位学生选了一篇840个字的文章,在比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拿出方案(给学生3-5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
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习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整理复习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使用条件和优点,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你能根据下面的成绩完成统计表吗?你有什么发现?(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人数成绩/个
性别: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内容:“住新房”练习题
教学目标:1、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算理。2、2、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教学设计流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5、师总结: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大家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标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