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měng xiá
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又称“文甲”、“蟒甲”、“蚊甲”、“莽葛”,是台湾少数民族平埔族凯达格兰语“Moungar / Mankah”的译音。
艋舺也是旧地名。在今台湾台北市。淡水河沿岸,清嘉庆末至同治年间,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重要港口。
实际上,在《新华字典》里“舺”只有一个读音xiá。由于使用较少,常被误读作jiǎ。在电影《艋舺》(《Monga》)里,直接使用了当地台语发音,听起来接近gǎ音,而在台湾地区亦常读作jiǎ。
扩展资料:
艋舺是台北市一个古老的城区,位于台北市西区,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地名的由来是因平埔族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福建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也是电影《艋舺》二个汉字的由来。
当时他们除了射鱼维生外,并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薯,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
艋舺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现在仅有直兴市场街道两侧留有大正时期的红砖楼房,紧临欢慈市的入船町。进入欢慈市的古街名原称妈祖宫口,本来路中有座妈祖庙,但在日治时代晚期因拓宽道路遭拆除,而另在十字路口兴建一栋欧风白楼。
参考资料来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