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2023-07-18 20:52:44 编辑:join 浏览量:560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神经退化性疾病。

该病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丧失短期记忆(难以记住最近发生的事)。

当疾病逐渐发展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定向障碍、情绪不稳等症状,晚期时,患者可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其风险因素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此外,头外伤、脑部疾病、高血压等均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临床上还没有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但经过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4%~7%。

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可高达20%~30%。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平均每增加6.1岁,患病率会增加1倍。大约有4%到5%的患者会在65岁之前就发病,属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可根据患者的认知情况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症状不完全相同。

前期

阿尔茨海默病前期可无认知障碍或仅有轻微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轻度受损,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下降。

患者会遗忘最近发生的事情,但可记得远期发生的事情。

此外,患者的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等均可出现轻微的障碍。这是一个介于正常和失忆症之间的过渡状态,一般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早期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学习与记忆障碍会愈加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执行能力障碍(失用症)、认知功能障碍(失认症)的情况。

该病具体表现为患者的口语和书面表达变得困难,但还能适当表达简单的想法;进行精细动作,如穿衣、写字等,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除了上述症状之外,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还会出现焦虑、消极情绪、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人格改变。

中期

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进行大部分的日常活动。患者的语言障碍变得明显,经常无法想起词汇,表现为命名困难、言语错乱,同时逐渐失去读、写的能力。

此外,患者在执行复杂的动作时会变得不协调,记忆问题也会恶化,可能无法认出亲近的家属,之前仍完整的长期记忆也会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患者的行为和人格变化也更为显著,包括攻击行为、暴躁、沉默寡言等,出现日落综合征,即一到日落、傍晚时刻,患者就开始出现焦躁、躁动、幻觉等多种精神和行为问题。

部分患者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尿失禁等。

晚期

这个时期的患者上述各项症状逐渐加重,语言能力严重退化,甚至丧失说话能力;

记忆出现错乱,精神症状加重,大多时间表现得极度冷漠和疲倦;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如四肢强直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由于长期卧床,这个时期的患者可并发全身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肌肉萎缩等,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

并发症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晚期,是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肌肉萎缩等。

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部分患者可能会找到基因差异。

临床上有以下几种假说来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遗传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早老素1基因(PSEN1基因)、早老素2基因(PSEN2基因)都是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基因,三者中任何一个基因的突变都可能会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没有上述染色体遗传,但基因的危险因子载脂蛋白E(ApoE)的ε4等位基因的改变,可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胆碱能假说

该假说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由于神经系统减少生产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碱而造成的。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存在胆碱能神经元特异性丢失现象,口服可以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或在食物中添加磷脂酰胆碱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

因此胆碱能假说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最早的药理学依据。

Tau蛋白假说

Tau蛋白高度螺旋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可导致神经毒性的产生,破坏了神经元及突触的正常功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rotein,Aβ)级联假说认为由于Aβ42或其他Aβ多肽片段的过多生产或清除不及时,导致可溶性Aβ寡聚体和不可溶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大脑中形成淀粉样蛋白斑块。

它们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血管和神经元相互作用,触发多种有害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失常和死亡,进而引起阿尔茨海默病。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还在进展当中,除了以上假说之外,还存在免疫炎症假说、糖脂代谢假说、兴奋毒性假说、新生血管假说等。

这些病因的研究,对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积极作用,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年龄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人群,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

性别

阿尔茨海默病的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男女发病人群比约为1:3。

脑血管病高危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也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受教育程度

低教育水平的人群患病率要高于高教育水平的人群。

体力劳动的人群比脑力劳动的人群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以及高糖、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

除了以上的危险因素之外,长期情绪不佳、独居、药物因素、高龄妊娠、感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肥胖等同样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人群易患此病。

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该人群由于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神经发生退行性变,从而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该人群由于脑创伤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导致血脑屏障受损,从而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嗜好烟酒的人群

该人群由于尼古丁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烟、酒促进的各种慢性病影响,从而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低教育水平的人群

该人群由于大脑知识储备量较少、感知和思维能力较低、大脑衰老速度较快,从而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

该人群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对大脑造成损伤,如额叶、颞叶的萎缩,从而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长期职业暴露的人群

经常与重金属(如铝、铅、铁等)、有机溶剂、添加剂接触的人群更易得阿尔茨海默病。

诊断标准

通过各项检查发现患者有痴呆情况;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功能损害,而且认知损害呈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患者有意识障碍;患病年龄在40-90岁之间,而且多发生于65岁之后;排除脑卒中、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疾病。

支持标准

患者的失语、失用、失认情况呈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患者无法顺利完成穿衣、吃饭等动作,同时存在行为改变,如易怒、暴躁等;有家族病史;腰穿压力正常、脑电图正常或无特殊性的改变、CT或MRI显示脑萎缩的情况。

排除标准

出现突然起病或卒中样症状;早期出现偏瘫、共济失调的症状;早期出现癫痫症状等可排除阿尔茨海默病。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早期、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无明显的躯体症状。

晚期患者可出现四肢屈曲、肌肉萎缩、肌张力增强等症状。

量表评估:首先进行筛查量表检查,对认知功能进行全面、快速检测,如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其次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量表可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损害程度,通过测定评分判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还可以进行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评估,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可以对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测评。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血常规、血糖、肾功能和肝功能、甲状腺素、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等,查看是否出现生化水平的改变,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痴呆。

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进行头颅MRI检查,查看是否有海马体受损以及内侧颞叶萎缩的现象。

MRI检查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可以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等医学影像技术的检查,可提高痴呆诊断可信度。

脑脊液检测: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的测定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脑电图检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图可出现α波减少、θ波增高、平均频率降低的特征,但部分患者早期脑电图无异常,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基因检测:可检查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EN1基因)、早老素2基因(PSEN2基因)以及载脂蛋白E(ApoE)的ε4等位基因是否出现改变,若出现改变,可作为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依据之一。

鉴别诊断

一般需要与导致痴呆的疾病进行鉴别。

血管性痴呆:通常起病比较急,而且症状可出现波动情况,患者可能存在高血压、脑卒中的病史。

CT和MRI检查时可以发现局部病灶。

路易体痴呆:这类患者使用抗精神病类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精神症状出现时间较早,常表现为视幻觉、认知功能障碍等。

额颞叶痴呆:起病隐匿但进展相对较快。

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记忆力减退的程度较轻。

CT或MRI检查可发现额叶萎缩。

PET或SPECT检查可显示额颞叶大脑活性降低。

帕金森病:帕金森患者后期也可出现痴呆症状,例如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损害等。

该病需要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痴呆进行鉴别。

此外,正常压力脑积水、颅内肿瘤、慢性药物中毒、肝功能衰竭、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神经梅毒、艾滋病等都可引起痴呆症状,需要与阿尔茨海默病进行鉴别诊断。

在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时,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排除这些疾病。

治疗原则

阿尔茨海默病一旦发现需尽早开始治疗,虽然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但现有治疗方法可延缓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病情,所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终生管理。

针对伴有精神障碍的患者,首选非药物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选择抗精神病类的药物,改善精神症状,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并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中、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家人、朋友照料,所以对于照料者,也需给予疾病知识教育、心理及实际支持,这样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药物为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卡巴拉汀等。

此类药物能提高乙酰胆碱释放及延长乙酰胆碱能神经活性,可以抑制老年斑的形成。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认知功能与记忆功能的损害程度。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为美金刚,多用于中、重度痴呆的治疗。

可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合用,控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症状。

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常用药物为奥拉西坦、吡拉西坦等,具有激活、保护、修复大脑神经细胞的作用,能够减轻物理、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害程度,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

抗氧化剂:可以选择司来吉兰、维生素E等药物治疗。

由于氧化自由基参与脑细胞死亡的过程,所以服用减少大脑中自由基生成的药物和保护神经元免受自由基影响的药物,可以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

抗精神病类的药物:中、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出现视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可选择奥氮平、利培酮等药物处理,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应严格遵医嘱选择。

抗抑郁药:常用的药物为舍曲林、曲唑酮、西酞普兰、米氮平等。

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时,可选择此类药物进行治疗。

甘露特钠胶囊:是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

该药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调节外周和颅内的免疫细胞激活状态,最终降低神经炎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药具有起效快、呈持续稳健改善、安全性好的特点。

非药物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为疾病影响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甚至在疾病中后期会出现行为改变。

除了常规进行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以及提醒患者回忆往事;肯定患者的努力,提升自我认同感;帮助患者进行技能训练,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提升患者的自我价值;鼓励、安慰、理解患者等。

此外,时常让患者听舒缓的音乐,可起到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心境的作用。

同时患者多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对病情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行动能力未受到严重损害前,患者可以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改善病情。

如果患者出现失用、失认、失语等症状,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如穿衣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等,改善患者功能损害症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无法治愈,而且会逐渐使患者丧失自理能力,因此照护实质上是治疗的核心。

在整个疾病进程中需家属、朋友耐心照顾。在疾病早期,改善居住环境,防止患者跌倒、摔伤等。疾病后期出现吞咽困难时,可使用食管;家属要帮助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注意卫生清洁,避免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治疗周期

一旦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终身治疗,药物也需长期使用,避免盲目停药、减药。

治疗费用

因患者病情、所选医院、治疗方式的不同,治疗费用可能存在差异。

小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在早期接受治疗后,可能预后较好;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预后不良。

如果出现严重认知障碍等情况,说明进入了晚期,预期寿命较短,大部分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亡。

因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所以无法做到针对性的预防,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所以要控制这些疾病,进行降压、降糖、降血脂的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同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

避免头外伤:保护头部,不要做剧烈的、危险的、无保护措施的运动。

改善饮食: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富含胆碱以及叶酸的食物,如花生、核桃、绿叶蔬菜、牛肉等。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能改善心、肺功能,同时也能改善脑功能,对于延缓大脑衰退起到积极作用,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

适当用脑:平时可以多读书、看报,也可以进行象棋、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些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活性,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

家庭预防:子女要挤出时间常陪伴老人,多与老人沟通交流,鼓励老人多接触新鲜事物;

同时要让老人多参与集体活动,广泛社交。

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严重的后果。

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经人提醒也不能回忆起,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即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出现迷路的情况。

语言能力下降,无法看懂文字,也无法准确表达。

患者通常词不达意,说话没有逻辑。

性格改变,如之前外向的性格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之前内向的性格突然变得兴奋、欣快。

如果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在家庭护理后依旧出现褥疮、尿路感染的症状,此时病情较为严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记忆门诊、精神心理科、老年病科

就医准备

提前挂号,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如果之前有过就诊记录,可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尽量不要独自就诊,可让家属陪同。

就医前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症状、日常行为表现、精神状况等,患者及家属需详细准确告知。

就医时可能会进行相应的检查,患者注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标签:阿尔茨海默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21653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