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这个是来自于魏晋时期的典故,说的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因误会了大名士周顗,而导致他被王敦杀害的故事,这个典故我的理解就是说明人不要瞎开玩笑,真的容易导致杀身之祸,当然还有就是有时候事情不要看表面,就自己下定论,可能会因为自己片面的理解导致后悔的事情发生。
资治通鉴,这个典故是王敦要杀周伯仁,问王导是否愿意。在我看来,周伯仁确实不该杀,没有他的话,王敦也不会有大权。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我认为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标签: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