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需要行介入治疗,要选准病人,把握好时机。多数冠心病患者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加重,形成的粥样斑块会占据冠状动脉足够多的管腔面积,从而引起血流量受限,临床上表现为缺血相关的症状,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等;
另外一种情况是斑块面积并不是足够大,但是斑块不稳定,易破溃,进而引发一些血栓事件,影响和限制前向血流,临床上亦可表现为缺血相关的症状,甚至是心脏不良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由此可见,遏制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斑块的稳定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这一环节的治疗措施有确凿的临床依据,如积极干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水果蔬菜摄入太少等);药物控制冠心病可逆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长期的他汀调脂类药物及抗血小板治疗等可稳定斑块;针对神经体液内分泌机制过度激活的治疗可以改善心功能等.所以我们说针对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治疗是重要的.那么,那些患者需要行介入治疗呢?
本人认为,突发急性心脏事件的患者,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和药物治疗过程中频繁发作的心绞痛的患者,要尽可能早地去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如可行介入治疗,准确地锁定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和心绞痛发作的"罪犯"血管.那么这个早又如何界定呢?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早开通血管越好,一般的时间窗为发病12小时内,如果12小时后,患者仍有胸痛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亦可尝试性地行造影检查,尽可能去开通血管.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48小时,前提是合理而充分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的心绞痛或有明确的大面积心肌缺血的依据.介入治疗技术固然重要,绝不能忽视战术素养。
介入治疗技术的问世是冠心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已不容置疑,同样不容置疑的是并不是所有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本人认为对预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全面审视其临床情况。如患者有无其它罹患疾病;重要脏器的功能如何,尤其是对使用造影剂的反应及量的限定;术后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也就是说术前应对手术病人安全性评估和预案的制定。目的很明确,让手术进行的更安全可靠,并不能因该手术限制或影响其它疾病的治疗。
行介入治疗时,不能仅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作为干预与否的唯一指标,一定要考虑到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会有多大的获益以及这样的获益患者所承担的风险。因为介入治疗术后仍会有与介入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如支架内血栓事件、再狭窄等,多支血管病变选择行介入治疗时,可分阶段进行,先解决与症状关系密切的病变,在严格的药物治疗下,随访患者,必要时再复查造影,决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冠心病的治疗是三维攻坚战,一定要讲策略。冠心病的治疗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适时的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介入治疗便捷、创伤小、恢复快;外科手术治疗可接近完全血运重建治疗,这三种治疗手段不是孤立的,各有千秋,往往是相互补充的。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选择行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顾及其远期疗效。突发心血管事件的冠心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尽可能行介入治疗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无论是行介入治疗还是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治疗药物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应注意对病人的管理。
标签: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