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问答>琅岐的琅岐大桥

琅岐的琅岐大桥

2023-08-07 02:40:36 编辑:join 浏览量:648

琅岐的琅岐大桥

1995年琅岐政府做出建设琅岐大桥的决策,发动全岛民众的捐款酬资,并得到南京军区、国家交通部、省、市、区政府,以及广大的海外琅岐侨胞的大力支持,于1995年9月22日正式动工,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技术难题,战胜了台风与大潮的袭击,并经历了台海地区小规模地震的考验,终于在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夕桥面全部合拢,8月17日全面完工,同年10月1日正式通车。

琅岐大桥是一座平面桥、公路桥,由福建省交通厅设计院和福建省公路学会联合设计的,并由国家交通部航道工程局承建,总投资6000万元。

琅岐大桥北连琅岐岛南岸的浮岐洲,南接福建省长乐市猴屿镇浮岐村江岸,桥面全长973米,加之浮岐洲路面,总长1956米。桥底有29个桥墩,57个桥孔,桥墩之间最大距离为30米,桥面净宽11米,其中车行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大桥两端各用花岗石砌成的桥堡,桥两旁的护栏也为钢筋混凝土,桥栏面两边有钢管凌空弧形灯柱,灯柱安装高压水银灯,共里灯柱66根。

桥头建有门亭,为琅岐吴庄旅美华侨林长庚独资捐建,门亭上的“琅岐”二字由当时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政协主席)题写。宗祠文化琅岐镇是琅岐最繁华地带,这里人口稠密,主要聚居朱、董、江、陈四个姓氏的二万多居民。

琅岐岛的先民大多是七、八百年前从中原一带迁徙而来。原先中原地域多战乱,多水旱灾害,那里的人们为生存计,离乡背井来到琅岐岛。据传是刘氏家族较早迁移琅岐岛,而人数也比较多,所以俗称“刘岐”,但是最早的姓氏是复姓欧阳迁居琅岐岛。后来更有许许多多姓氏的人家登上琅岐岛,共同开发这个宝岛,所以以后就改名为“琅岐”。“琅者,宝玉也;岐者,水中之高地也”。

水有源,树有根。先民们不忘祖先,为表达对宗祖的缅怀,宏扬祖德,这样,各姓氏的宗祠也就应运而生。宗祠极具古代文化内涵,琅岐“朱、董、江、陈”宗祠,都是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集中在817街不到500米范围内,因此,也就成为一个研究非物质文化的系列载体和旅游观光的集中景点。四个宗祠既共同具有宏扬祖德的宗旨,明清建筑的特点,,又各有特色,所以极有系列观赏与研究的价值。

“朱氏宗祠”背山临街,福州琅山朱氏宗祠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琅岐岛牛屿山西麓,背山临街,祠面宽11.5米,纵深69米,建筑面积865.5平方米,祠构堂皇,四周烽火高墙,飞檐包脊,青瓦盖顶。朱氏宗祠突出地表现琅山朱氏历代崇尚儒家思想,倡导“忠、良、孝、友”,墙面镌刻有“朱子家训”和“朱伯庐治家格言”,厅壁镶嵌有朱熹手迹与“忠、义、节、孝”人物形象石雕,楹联撰文也多是赞颂理学宗师的,这些都表现对儒家精神的崇尚。门口左右石鼓,祠前一对石狮对峙。双斗旗杆高竖,显耀琅山朱氏历代辉煌。祠为三进,步步登高,层层仰止。殿堂均为穿斗抬梁木构,保持明朝建筑风格。大厅悬挂“敦厚堂”匾额,显示琅山朱氏倡导忠良孝友,敦亲睦邻。大厅正上有精美牌位阁楼,放琅山朱氏历代先祖于族人牌位与祖先画像。祠内楹联均为琅山朱氏先人与后裔所撰,书法名家书写;大厅与回廊悬挂朱熹手迹木刻和诸多书华,文化氛围浓厚。祠前建有照墙;祠后辟有紫阳公园,颇有特色。

琅山朱氏是唐宰相朱敬则后裔,朱敬则被尊为琅山朱氏始祖。唐宋史料`福建官方档案`琅山朱氏古族谱均记载琅山朱氏源于河南永城,乃黄帝之后古邾国支系永城朱操次子朱敬则后裔。入闽有一千一百余载,入闽始祖乃朱敬则七世裔孙唐户部尚书朱光启;迁琅八百余载。始祖乃朱光启十二世裔孙南宋宰相朱倬;迁琅山始祖乃朱倬曾孙朱君美。迁琅山以来已传二十五世,后裔一万有余。晋史载有朱龄石传,唐史载有朱敬则传,宋史载有朱倬传等,琅山朱氏是琅岐唯一正史记载祖先的姓氏,唯一正史记载世系的姓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朱敬则注)。碑刻记载,琅山朱氏宗祠始建于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琅山朱氏福房五世祖朱奎发动族人修建;大明崇祯八年(1635)由琅山朱氏禄房右十世祖朱明庭出资重修;沦陷九十一年(1736年)琅山朱氏出资再一次重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琅山朱氏再次重修;共和国十八年(1966年)红卫兵摧毁祠堂朱氏历代祖先牌位,画像等。祠堂被充为公家仓库,琅岐供销社堆放农资化肥,加上年久失修,墙恒秃坏,木构腐烂,面临倒塌,因祠堂被公家占用,族人无能为力。八十年代朱氏族人向政府讨回琅山朱氏宗祠,后加以小规模固定修复。共和国四十九年(1997年)旅居台湾的朱敬则四十世裔孙朱立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还乡探亲祭祖,撰诗“恋家乡”,盼“统一”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捐献几百万人民币于教育方面,被育为“乐育英才”。他撰诗曰“两岸本是同根生,时势弄人各自飞,但愿干戈玉帛化,共创中华万世春。”表现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忱。号召族人重建祠堂,并捐资80万,在他带头下,琅山朱氏后裔纷纷捐款二百余万,共三百余万。共和国四十九年(1997年)农历八月动工,于共和国五十一年(1999年)五月竣工。经精心设计施工,宗祠更焕异彩。共和国五十八年(2006年)琅山朱氏族谱续谱结束,每户发放一本新族谱,古谱安留在祠堂。

“董氏宗祠”与“朱氏宗祠”毗邻,是琅岐岛规模最大,装饰最美的祠堂。宗祠始建明嘉靖初年(约1522),祠面宽14.5米,纵深43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整个祠堂气势恢宏,雄伟壮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建筑技术十分精湛。宗祠27幅楹联多为古代官宦名人所撰,如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撰写的“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引人注目。宗祠正厅悬挂的牌匾,有明崇祯皇帝赐给进士董养河的“帝座纶音”的牌匾,真是文物精品。下岐董家乃贤良后代,人才辈出,簪缨不绝,有一幅祠联“祖孙五经博士,父子两广大夫”,讲的是明代下岐董延钦和他的儿子董养河、孙子董谦吉三代联科的典故。董氏人家古代出士为官的很多,宗祠下厅回廊排列有“衔头牌”,是古代董氏任官的名片,显示董家的荣耀,很有研究古代官职的价值。宗祠旁边有“董公井”,饮水思源,表示对先祖的怀念与敬仰。

“江氏宗祠”位于螯山北麓 也是临街而建,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宗祠始建明万历年间,至今也有四百余年历史。宗祠宽16米,长40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宗祠右边建有妥遗祠。宗祠四周火墙包脊,飞檐走壁,祠前双斗旗杆屹立左右,一对石狮獠牙舞爪。大门前有三级台阶,台阶旁边镶有抱鼓石。宗祠的门墙高大,中间“江氏宗祠”四字烫金楷书饱满工整。两扇边门上各刻“入孝”、“出悌”两字。从门面观之,蔚为大观,符合宗祠建筑规格。最为难得的是祠内十多幅楹联汇总近现代官宦名人如民国海军部长萨镇冰、民国福建省主席杨树庄、民国陆军上将林之夏、民国中央立法委员刘通,以及书法家王元龙、洪亮、锡元、郑复初、沈觐冕、朱棠溪、郑乃光、潘主兰的墨宝,各呈风采,令人驻足观赏。

“陈氏宗祠”也是临街建筑,坐北朝南,祠前两座石砌拱门跨街而建,两边拱门上镌刻“崇仰前贤”和“启裕后昆”,蔚为大观。宗祠祠额题镌“藤山衙前陈氏宗祠”八个楷书,系陈氏族人、著名书法家陈奋武手书。宗祠堂构辉煌,门墙高7.8米,祠宽14米,纵深40米,建筑面积560多平方米。宗祠里除石柱外,全部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浮雕人物,形象逼真,山水花卉,装饰精致,整个宗祠显得古朴典雅。大厅悬挂“诗礼堂”匾额,为陈氏宗祠雅号,意为陈氏乃诗礼传家,是书香门第。这里最大特色是祠内20多对楹联出自全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和19个省市自治区著名书法家之手,真草隶篆,风格各异,成为现代书法家作品大总汇,极大丰富了宗祠的文化内涵。

一条街里排列四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宗祠,真是难得的景观,是研究古代礼制、官职、民俗、人物传记、地方史实和古代建筑等集中地。游览宗祠文化一条街,探幽揽胜,可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目前四个宗祠都是文物保护单位,都成立有管理委员会,专人值班看管,负责防火、防盗和卫生等工作。

标签:大桥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nswer/25187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