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熊胆研制近30年无法获批。
活熊取胆的替代品“人工熊胆”的研制已持续将近三十年。
和人工熊胆一起陆续进入研究的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人工虎骨,上世纪90年代末都纷纷投产,但人工熊胆一直未能获批。
药监局新闻处工作人员这样“劝告”记者:人工熊胆粉审批涉及利益太多,最好不要关注。(2月19日《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归真堂上市事件再次引爆坊间反对“活熊取胆”的呼声。
原来,“活熊取胆”并非不可替代,人工熊胆研制已经进行了近30年,只是无法获批而已。
这项“利人利熊”的科研成果为何一直未能获批?
“人工熊胆粉审批”到底涉及到哪些利益?药监局的工作人员没有明说,我们只好根据公开的资料来进行推测。
首先,当然会涉及到靠“活熊取胆”牟利的企业的利益。
1990年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的审批结论中虽然也承认人工熊胆“在质量标准、长期独行等方面均已符合药审要求,该品由人工合成制备比人工引流熊胆粉不影响生态平衡”,但还是表示“目前引流熊胆产量已暂满足药材所需,也请开发时综合考虑”。
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药监局不批“人工熊胆”是在给“活熊取胆”让路?
其次,当然会涉及到靠“活熊取胆”企业收费的某些“组织”的利益。
中药协一直是“活熊取胆”的“坚强后盾”。
在2月16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该会会长房书亭表示,归真堂不属于其会员单位,并称“活熊取胆”很舒服。
但记者登录中国中药协会网站,却在其会员列表中赫然发现了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归真堂确系中药协会会员单位,并交纳一定数额会费。
如果“人工熊胆”获批,“活熊取胆”必遭淘汰,某些组织或许会为此蒙受“巨大损失”。也难怪他们长期以来要力挺“活熊取胆”了。
或许,“活熊取胆”黑色利益链上还有更多的利益方,“人工熊胆”几十年无法获批暗藏更多猫腻。
这里边的弯弯绕想必药监局工作人员最清楚。
“相关部门”不妨找他们了解一下情况,说不定会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发现。
“活熊取胆”上世纪80年代从朝鲜传入中国,而中国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允许“活熊取胆”的国家。请注意,是“唯一”。也就是说,就连此项技术的“输出国”,现在也不允许“活熊取胆”。
同日的媒体上还刊发了一则消息:4名中国人在津巴布韦食用40只野生乌龟被捕。或许在不少人的眼里,朝鲜和津巴布韦并不发达,最起码比中国“落后”。
可是,类似事件的频频发生,是否也该让中国人感到脸红呢?“人工熊胆粉审批”涉及哪些人的利益,该“清算”一下了。不能任由某些人和某些机构为了一己私利连动物都不放过,而让全体中国人在国际上形象扫地。
(责任编辑:何颖)
标签: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