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生活百科>作家电影的名词解释

作家电影的名词解释

2023-04-11 04:58:09 编辑:join 浏览量:632

即左岸派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运动中部分年轻导演创扮激作的电影。“作家电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无声电影时期,而真正形成却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国。始作俑者是法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其诞生的标志作品是1958年特吕弗导演的《淘气鬼》和夏布洛尔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日》。“新浪潮”理论来自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仔拿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为主的众多年轻影评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业余作家和影评家,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训练,对电影的认识和学习主要是靠在资料馆里看片得来的。“新浪潮”主将戈达尔曾声言“拍电影,就是写作。”他们的影片也酷似作家的写作,大多专注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传色彩,制作上则往往集编剧、导演、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因此被称为“作者电影”。

与“新浪潮”并起的“左岸派”念缺搭也被称为“作家电影”,他们与“新浪潮”有着共同的爱憎,更接近人们理解的“作家电影”——即作家直接参与电影制作。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等。后来,“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主将几乎都成了职业导演,人们也就不再称他们的作品为“作家电影”。

作家电影的名词解释

标签:名词解释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life/5112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