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大力引导尖端技术、基础科技、细分产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以 5G 星座互联网为初期目标的政策引导,在这一方向上,低成本高效发射产业链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必备基础。
“未来5至10年,国内商业卫星发射需求达到千颗量级,卫星应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航天发射业务的几何级暴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表示。她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建设以满足商业发射为主的发射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布局相对合理、设施基本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发射格局。但窦晓玉表示,面向未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目前的航天发射场建设凸现出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航天发射场布局需不断完善优化。过去考虑到军事战略部署需求,发射场建设需要战略纵深,因此布局往往深居内陆,我国的酒泉、太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均远离大海,居于腹地。而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航天发射更注重低成本、低纬度、射向广、灵活性高、航落区安全性良好等关键因素,现有发射场射向范围相对较窄,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受铁路运输的限制,火箭运输成本较高。文昌发射枝段老场虽然靠海,但任务量已趋于饱和。
二是现有航天发射场在商业发射适应性方面有一定差距。商业发射属于市场行为,具有临时性强、灵活度高、变化性大等特点,现有发射场受政策影响以及军方管控,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高频次、灵活度高的商业发射需求。
三是国内商业发射相燃好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出台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民商力量、社会资本介入程度相对较低。
四是现有航天发射场周边产业配套滞后,无法满足就地研发制造等需求,使得制造、发射、测控和回收环节脱离。
此外,国内新型火箭数量不断增多与现有发射阵地及工位数量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现有发射场中发射工位数量平均为2个,均为液体运载火箭发射工位,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低倾角发射需求,且目前仅具备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的简易场坪条件,势必限制大中猛升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空间。
标签: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