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商”,即“牙行”的商人,它是撮合货物销售的中间人。
古代时“牙”是“互”字的俗字,“牙市”亦即“互市”,“牙人”即“互人”,意思是互通有无货物的人。
它最早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据《旧唐好宏纤书》载:“禄山为互市牙郎”,意思是安禄山这个人曾经当过商品买卖的中间介绍人。
牙商是中国旧时商业活动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当人们进行原始的商品交换时,由于信息匮乏、知识有限,往往并不绝和清楚对方农副产品或手工业品的实际价值。
为了维护各自利益最大化,人们往往把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上,由于互不相让,交易往往失败。于是,专司居间业务的牙商便应运而生。
起源和发展
据《清会典》记载,清代“凡城庙衢市,山场镇集,舟车所凑,货财所聚,择民之良者,授之帖以为‘牙侩’,使之辨物平价,以通贸易。”清代严禁州县滥发牙贴,禁止私立牙行。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 。牙帖分三等九则,但同等同则税银友仿复有参差。
清朝末年,同官县(今铜川市)领有三张牙帖,其中杂货行、炭行、陈黄红粟行各一张,都属三等下则。牙行交纳的贴费及税银合称“牙银”。
标签: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