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生活百科>什么是“随缘”?看看佛教是怎么说的?

什么是“随缘”?看看佛教是怎么说的?

2023-08-21 21:12:32 编辑:join 浏览量:598

什么是“随缘”?看看佛教是怎么说的?

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界,改变他人,甚至都没法改变自己的时候,往往会“随缘”,因为世间的事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我们常说随缘,但是也透露着人生的无奈。我们不能强大到境随心转,在世上只能顺其自然。

佛教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方便就是随缘: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是随缘的意思。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度化众生

真正的随缘要凭智慧,不能随感情

跟着感觉走,是我们众生一贯的习性,在这个世界上要是凭感觉、凭感情,就背道而驰了,那样把路越走越窄,最后故步自封,让自己执著在一条狭隘的空间,走向大部分人重复的“不归路”,又在六道轮回中。

所以佛家又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句话和上面说的话看上去是矛盾的,所以我们要智慧辨证的来看,此“慈悲”非彼“慈悲”;此“方便”非彼“方便”。

消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得到佛的加持

如果慈悲方便是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来,那么就决定堕落那是错误的,不是佛教真正意义上的慈悲方便;佛教说的慈悲随缘是智慧的。

佛法的根本是用心,是用什么样的心来行慈悲,用什么样的心来随缘,这个方面很重要。佛菩萨的慈悲心,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断舍离的心,不以“自我”的心为心,来对待众生,这就是佛菩萨的慈悲随缘心。

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决不是烦恼、带私人感情的用心,他们的境界是大爱,是不着“相”的慈悲随缘方便。

佛法的根本是用心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随缘,「布施、供养」随缘,但是「赞叹」就不随缘了。这个人的得行是善的,我们赞叹他;不善的,不赞叹。

虽然不赞叹,但是要礼敬。供养里面,生活必需的,他人没吃、没穿,我们供养衣食,这也是随缘,不能有分别执着。

如果供养钱财,要看他用在什么地方,他做好事,或维持生命,我们供养;如果不行善道,用我们的善行来做恶,不能供养。这里面的随缘,还要有功德,让他生出信心,相信善法,走向正道,借助我们的随缘来成就他心。

随缘、随缘、随众生之缘

学佛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们身处逆境,而不心生嗔恨抱怨;处顺境无贪痴。处逆境,遇恶缘,莫嗔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俱现。

随缘与攀缘关键在用心不同,随缘用真心,攀缘用妄心。

这里面的道理很广泛,境界高,务必要细心思维、观察,才能随缘方便。因此我们想成就,不能不着重德行上的修养。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执着于「自我」,要做到,就要像是佛菩萨那样达到「无我」之境界。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

《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名菩萨。」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关键就在于「无相」。我们凡夫何以做不到?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学佛的多,成佛的少,就是因为凡夫去不掉“相”。

“相”是凡圣的分界线,这一关突破了,就超凡入圣;无法突破,就永远做凡夫,永远在六道轮回。

我们起心动念没有把「我」忘记,把这个“我”当作一切的出发点,总是想自我利益,我的好处,一切都是「我的」。佛菩萨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我的」,没有这个「相」的执着。

没有这个「相」,一切从缘起

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懂得此理,在世间要修好因。这个好因是智慧、得能、相好,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

怎么去修这个“随缘法”呢?

要做到两个字:净、善。心要清净,净能生慧;善则生慧。智慧是清净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净、善结合起来生的。

我们就是修心纯净,没有丝毫的染污;行为纯善,没有丝毫的恶行,得到的果报就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这三种圆满,就是佛的报土,这就是「成佛之多」,福慧具足就是佛的境界了。

随缘,修心,般若智慧生

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只见己过,所以才会不断精进,终成贤圣。

释迦摩尼佛出生在王宫,是太子,他的环境是顺境、善缘,名闻利养样样具足,如果贪恋富贵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但是他不贪婪这种「相」,以博大的胸怀,超人的智慧,随缘普度众生,是智慧的慧根让其觉悟,成就世间 “佛缘”。

标签:随缘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life/28093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