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陆 总人口 突破14亿人。巨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依旧保持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续后汉书》显示,周朝初期总人口仅1360万。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口实现了剧增。
在人口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一以贯之的“众民”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对人口倍加重视。孔子率先提出: 国家“所重民、食、丧、祭。” 曾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称: “故君子先 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他将人口摆在了首要位置。孟子进一步强化了人口意识,主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他有识之士同样认识到人口的重要性。墨子主张: “欲民之众,而恶其寡。” 商鞅也提倡“民欲求其多,地欲求其广”的观点,在变法时,通过经济优待措施,吸引外来人口移民秦国。管仲重申 “以人为本,理本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的人口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影响下,汉朝以后的统治阶级始终秉持“广土众民”的思想,这为中国人口的增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图_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
人口增长存在着内在规律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封建国家。受生产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农业和人口之间存在着一般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出现阶梯状循环增长。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 “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他提出的人口规律,比欧洲的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早了近二百年。
标签: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