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一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2019年初一下册数学期中试卷,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019年初一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一、细心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图形中,不能通过其中一个四边形平移得到的是()
2.若1与2是内错角,1=40,则()
A.2=40B.2=140C.2=40或2=140D.2的大小不确定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C.D.
4.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B、
C、D、
5.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是
A.B.C.D.
6.如图,不能判断∥的条件是
A.3B.3
C.5D.4=180
7.在下列各组线段中,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5,7,10B、7,10,13C、5,7,13D、5,10,13
8.已知是关于的完全平方式,则的值为()
A、72B、C、D、
9.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
3=20,则2=()Xkb1.com
A.B.C.D.
10.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时,则与和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A.B.
C.D.
二、用心填一填(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若0.0000102=1.02,则n=_______.
1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4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14.因式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若,则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直线∥,那么A=度。
17.已知,则____________________.
18.若(2x-3)x+3=1,则x=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认真解一解:(共56分)
19、计算(本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3)0-()-1+(2)
20、因式分解(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1、先化简,再求值:(本题5分)
其中,
22、如图,在△ABC中,BAC是钝角,请画出AB边上的高CD,BC边上的中线AE,B的平分线BF。(本题3分)
23、如图,已知,说明:。(本题5分)
24、现有三个多项式①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加(或减)法计算,并把结果因式分解。(5分)
(1)我选择进行法运算;
(2)解答过程:
25、(本题5分)图①是一个长为2m、宽为2n的长方形,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平均分成四块小长方形,然后按图②的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新课标第一网
(1)图②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图②请你写出三个代数式(m+n)2、(m-n)2、mn之间的等量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x+y=7,xy=10,则(x-y)2=_________________.
(4)实际上有许多代数恒等式可以用图形的面积来表示.
如图③,它表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画出一个几何图形,使它的面积能表示(m+n)(3m+n)=3m2+4mn+n2
26、阅读理解并解答:(本题5分)
为了求的值,可令,
则,因此-=。
所以:。即=。
请依照此法,求:的值。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友情提醒:试卷做完了,请认真复查,争取拿高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标签: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