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生活百科>天下第一奇山——峄山,山路迂回曲折,怪石林立,孔子称之为:东山

天下第一奇山——峄山,山路迂回曲折,怪石林立,孔子称之为:东山

2023-07-29 12:54:37 编辑:join 浏览量:554

天下第一奇山——峄山,山路迂回曲折,怪石林立,孔子称之为:东山

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处东山即是邹城峄山,也是天下第一奇山。 峄山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峄(yì)山又名“邹峄山”、“邹山” 、“东山”,海拔582.8米,是我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齐鲁名山归岱峄的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峄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侧,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

峄山虽然山不高,但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峄山(又名邹山、邹绎山、东山)座落在邹城市城偏东南12公里处,山周长为10公里许,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82.8米。峄山距其西北方向的泰山约110公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峄山。其东临凤凰山系诸峰;南怀邾国之故城;西有京沪铁路南北纵贯;北与五岳之尊的泰山一脉相联。素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灵通泰岱”之美誉。

邹城市境内共有大小山头190余个,分属泰山、蒙山分支,根据山脉延伸形势及走向,又分为6个山系,峄山山系为6个山系之一。峄山山系曾称龙峄山系、沿京沪铁路邹城市境内段东侧,自城区北郊岗山起,向东南方向延伸至龙山,绵亘29.5公里,包括20余座山头,除峄山外,峄山山系主要还有龙山、朱山、胡家山(又名护驾山、阳山)、吉玉山(又名接舆山)、唐口山、小牙山、牙山、郭山、金山、普阳山、虎山、岗山等山头。

峄山自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3次沉没、4次上升的发育阶段。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山东省中部为古海槽的一部分,堆积着泥沙质和火山物资的巨厚地层。混沌中慢慢地演变、进化,在一次突然爆发的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地层褶折隆起,地下岩浆向上喷发,浸入到覆盖的地层之中,并窜出地表(今之峄山周围的二长花岗岩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后,随着地壳不断运动,古峄山升出地面,这是峄山的第1次上升。6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华北地区大幅度下降,古峄山再次沉没于大海之中。4亿年前,华北地区又整体上升,海水退却而形成大陆丘垣。峄山第2次上升。

3亿年前,华北地区又整体下降为浅海和湖沼。气候温和湿润,树木茂盛,大量林木被埋在泥沙中形成煤层(今日峄山西部丰富的煤炭蕴藏即是此时开始逐渐形成的)和沙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地层,峄山第3次被覆盖在厚厚的岩层之下。

1亿年前,造山运动又一次兴起,地壳岩层断裂,此升彼落,谷峰交错,峄山随之快速抬升,得到第3次上升。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地块断裂继续加强,加上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峄山得到第4次抬升,奇姿异态巍然兀立于世。形成峄山属典型的太古代泰山期形成的斜长花岗岩石山,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海蚀岩型山。据考察,遍及峄山的巨岩、洞穴的形成是地球岩浆冷却后的产物,海浪正是海蚀岩穴洞形成的动力。

峄山上的斜长花岗石,按生成顺序划分,居地层之首位,为25亿年前地球岩浆冷却后不久而产生的。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坚硬的花岗岩磨蚀去棱角,外形呈现浑钝圆滑。峄山上虽无大的断裂,但各种岩脉却屡见不鲜,而且有宽近10米的“角闪岩脉”。邾文公祠平台上,有块黝黑的巨岩兀立于崩岩的边缘,坚硬的角闪岩满身斑驳,凸凹不平。峄阳书院旧址至桃花洞、盘龙洞内等地方均有角闪岩脉呈现。峄山上有众多受海浪侵蚀而形成的海蚀岩穴。

太古时期,峄山是古海海域。5亿年前,这里是汪洋大海,峄山东北大束、西南的石墙一带分布着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汪洋之中,咆哮的巨浪,穿凿岩穴,卷走依附在角闪岩上的捕掳体;海水退流洗去泥沙之类的区区小物;再经多次地震,峄山逐步抬升,终形成海拔582.8米的高度,并形成玲珑剔透的洞穴景观。

道教为汉朝创立,尊老子为教主。东汉末年传入邹县,主要集中在峄山。时,有方士郗俭在峄山南华观东华阳楼阁修炼。创建太平道的黄巾起义军也曾驻过峄山。峄山上的大龙口、漏灵台、点将台、万忠沟等都与黄巾军有关。起义军失败后,有的隐居于峄山修道。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崇道排佛,在峄山大兴土木,修建起天师堂。宋末金初,峄山道教兴盛,系全真道北宗,一直延续到清代,先后分为6个派别

随山派。创始人金代道士刘处玄(1147—1203年),为全真道北宗七真之一,东莱(今山东掖县)人。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首次来峄山,先后住白云洞、隐仙洞、万人洞,并收王贵实为徒,命守峄山炉丹峪。次年4月二次来峄山,定峄山为随山派隐修之地。并命其弟子姚志翊(道号安然子)由东海来峄山,奉守白云宫。白云宫之下有王志顺、马道明。随山派在峄山前后传8代,历120余年。明代,其道观转归华山派主持。

峄山摩崖佛教刻经,均在公元6世纪50年代形成,这充分证明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峄山已相当盛行。进入唐代,因统治者崇尚佛教使佛教大盛。峄山素为宗教云集之地,佛、道教曾在峄山发生过2次重大冲突;武周女皇武则天时期,5000余僧徒攻打峄山,峄山仙人棚、万寿宫道长率千余道人迎战,由于僧徒地理不熟而失败。

金、元易代时期,大明府僧人智究来峄山占据山阴17座庙宇。因其拥金反元,道众趁元军进军邹县之际,利用元军驱逐了僧徒。明洪武年间,佛道两教已经和解,并相互渗透,鲁王朱檀信奉道教,但也出资兴建了僧徒居住的峄山孤桐寺。万历年间(1573—1620年),筹建供安道大藏经的道藏阁时,就由佛道2家共同筹办

。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天竺观时,观主为龙门派闻一桂,塑像既有观音、文殊、普贤佛像,也有“眼光送生居其右,疹痘子孙居其左”。弥陀庵主持僧人先后有智恕、惠学、来智、桂如、自弘等。

。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天竺观时,观主为龙门派闻一桂,塑像既有观音、文殊、普贤佛像,也有“眼光送生居其右,疹痘子孙居其左”。弥陀庵主持僧人先后有智恕、惠学、来智、桂如、自弘等。

1985年10月,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成立不久,邹县人民政府就于是年12月10日发布了《关于保护峄山名胜古迹的通告》,《通告》中对峄山名胜古迹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至1992年底,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按照《通告》精神,切实加强对峄山名胜古迹、自然资源的保护,没有发生任何故意破坏峄山名胜古迹的事件;先后配合上级有关部门,仅处理了故意破坏峄山林木、矿物资源的事件12起,有效控制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标签:奇山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life/23305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