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构成是:猪苓十八铢[18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30g]、白术十八铢[18g]、茯苓十八铢[18g]、桂枝半两[12g]去皮,功能是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显然这是一条治太阳里证的主方。因为温阳利水,对部分因阳虚所致的虚胖也要很好的效果,有人服用五苓散减肥也获得成功。
但为什么一个治疗太阳膀胱里证的方,加了一味茵陈蒿就可以治疗显然是少阳病的黄疸重症呢?您看除轻度的结膜黄染外,甚至全身性的黄疸也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愈,现代对应的病名是传染性肝炎。
茵陈蒿无疑是清少阳热的主药,无论在手还是在足的少阳热均可清,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黄疸会导致小便也变成金黄色?按传统中医的说法,整个泌尿系统没少阳什么事啊?
当然您也可以说手少阳不是有一个“下焦如渎”吗?
怎么能说没关系呢?结合现代解剖,如果没有明确所指,这个“如渎”总有指代不明的感觉!
如果结合丹易医派明确的手少阳三焦经的下焦,指的就是泌尿系统的“输尿管”,(如下图中绿圈部分),那一切就简单多了。
尿味道浓臭、有泡沫为什么用茵陈五苓散治?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象轻度的少阳经证所致的蛋白尿,为什么可以用少阳的归经方小柴胡汤治好就一目了然了。少阳所致的腰痛也就有了出处,原来是少阳下焦做怪呢!
而不至于少阳腰痛的解释非要用少阳胆经有一个穴位分布在腰部来解释。那么输尿管问题所致的腰部改变和二侧腹股沟胀痛等反应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部分出的问题如果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彰,就要用到少阳来处理,至于是按经证还是里证就要辨证了。
(相信有过输尿管结石引发腰、腹痛不欲生的人不会怀疑我的说法,自然这段的结石或者狭窄等病变也就从少阳治)。
我们回到主题,为什么尿味道很臭(也可以是其他味道,总之味道很大,那怕是尿骚味很重也算),尿起小泡沫用茵陈五苓散可治好,原因就是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少阳下焦湿热所致,那怕是中焦引发的下焦问题,因为同一经即少阳所主,所以,治法用药是一样的。
起泡就是因中焦影响所致,我们看到糖尿病人或者临界期的糖尿病准患者都会有这种起泡沫的现象,就是中焦胰腺出的问题。这种情况因没有到黄疸的程度,人们多不重视,可能十年、八年都这样也不当一回事,事实上重大疾病正在蕴酿中而不自知。
这时候,其实只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茵陈五苓散就可预防重大疾病的产生,在疾病造成器质性改变之前处理,省心又省力,真正到已确诊重大疾病,只怕您的心志未必有那么坚强,结果人死在混沌中,命运交给人去宰割!
注意:茵陈五苓散如果没有散的话就用汤剂,茵陈蒿的量最少在五苓散最大药量泽泻的1.5倍以上,最好是二倍以上,才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茵陈蒿的量最少在45克以上,理想的是60克以上。
出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32ebff0102wdz9.html《伤寒论》:五苓散【药方名称】五苓散【别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制法】上五味,捣为散。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
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
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
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着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着差别。
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用法用量】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备注】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
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摘录】《伤寒论》茵陈五苓散【药方名称】茵陈五苓散【处方】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制法】上二味,和匀。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标签: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