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七零、八零,甚至九零后的小伙伴来说,昆虫是大多人的童年记忆,蚂蚱、知了猴、蝼蛄、螳螂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不知道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一种名叫“花姑娘”(花知了、花蹦蹦等等,不同地方俗称不同)的昆虫,它们有着艳丽的翅膀、惊人的弹跳力。那么,“花姑娘”是一种怎么的昆虫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许多小伙伴的童年回忆之一:斑衣蜡蝉。
斑衣蜡蝉的蜕变
上图中的昆虫大家是不是非常眼熟,而且许多小伙伴小时候还捉过、玩过,没错它就是俗称“花姑娘”的斑衣蜡蝉了。
斑衣蜡蝉与我们常见的金蝉都是昆虫纲同翅目下的昆虫,不同的是金蝉是蝉科,而斑衣蜡蝉属于蜡蝉科,而且金蝉的幼虫期是在地下渡过的,而斑衣蜡蝉则不同,它的卵通常会产在树的表面,由一层白色的分泌物覆盖,等到分泌物干涸之后会形成一层蜡质保护层,保护里面的卵不受伤害。
斑衣蜡蝉主要栖息在木本植物上,比如桃树、樱桃树、石榴树等等,不过它们最喜欢的还是臭椿树。记得小时候,我家门前就有一棵臭椿树,到了每年的4-5月份,在上面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斑衣蜡蝉若虫。
斑衣蜡蝉与金蝉一样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它们一生只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的阶段。上图中就是刚孵化的斑衣蜡蝉若虫,它们通体为黑色,上面布满了白色的斑点。斑衣蜡蝉的若虫有着极强的跳跃力,一旦我们靠近,它们就会没有方向的乱跳,有时候会跳到我们的头上、脸上,非常警觉。
斑衣蜡蝉的若虫要经历三次蜕皮后才能发育成成虫,不过第一次脱皮后,斑衣蜡蝉若虫会有两个巨大的转变:体型变大(比之前要大约1/4)、体色变化,它们的体色会由原先的黑底白斑变为黑红底白斑,也就是说它原本黑色的外壳一部分,尤其是背部大部分会变为红色,同时斑点会变大,如下图:
到了第二次蜕皮,斑衣蜡蝉若虫背部的红色会更加鲜艳,而且体型更大(从初始的5毫米变为1厘米左右),此时的若虫弹跳能力更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若虫的体色开始由鲜艳的红色转变为橙色,此时就来到了第三次蜕皮,蜕皮时,它会紧紧地抓住细小的树枝像知了猴那样慢慢的从背部破壳而出。起初,斑衣蜡蝉的成虫身体为红色,翅膀还没有展开,离开壳之后,它会找一片树叶的背面慢慢的等待翅膀张开,体色变化,最终变为成虫,也就是带翅膀的斑衣蜡蝉。
斑衣蜡蝉的习性
斑衣蜡蝉一般为次年生,它们的以卵的形式过冬,到了每年的4月份开始孵化,到5月份达到峰值,而孵化后的成虫雌雄实际上是有较大区别的。从体型上看,雌雄成虫要比雄性大一些(约10%),从外观上看,雄性斑衣蜡蝉的翅膀上有一抹红色,这是因为斑衣蜡蝉有两对翅膀,外面的一对呈白灰色半透明,而后翅的基部呈鲜红色导致的,这个特征是雌性成虫所不具备了,雌性成虫的翅膀呈灰白色,颜色比较暗淡。这种特征差异的好处是由性选择决定的,毕竟在繁殖中,需要“斗艳”的是雄性。
无论是斑衣蜡蝉的成虫还是若虫,它们主要的食物就是植物的汁液,而且它们喜欢栖息在果树上,而且一只雌性斑衣蜡蝉至少能产下50-100枚卵,其繁殖能力很强,所以从农业的角度看,它们是“害虫”。看到虫子,许多小伙伴都会问一句:能吃吗?
严格意义上说,斑衣蜡蝉是可以吃的,但是它的成虫才只有2厘米左右,肉实在少得可怜,而且如果是臭椿上的斑衣蜡蝉还是有一定的味道的,我小时候吃过,就跟臭椿的味道差不多。不过,在《本草纲目》中,斑衣蜡蝉是一味中药,经过蒸煮或者火烤之后可以入药,称之为:樗(chu)。
总结
斑衣蜡蝉承载了许多小伙伴童年的记忆,它们曾经是非常常见的昆虫,但是如今的斑衣蜡蝉已经比较少见了,这与臭椿树数量减少以及农药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这是件好事,毕竟它们是害虫,但从生态链的角度看,斑衣蜡蝉是螳螂、蜂类以及蚁类的主要猎物之一,因此它们都不见了之后,就不见得是件好事了。
标签:花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