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死于乱军之中,对此没有异议。但他具体是怎么死的,却存在多种说法,幸好我在《大明那些九千岁(1):大太监是怎样炼成的》(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年)一书中做过介绍,兹录于下,以做回应——
王振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为瓦剌军所杀。
清初人傅维鳞《明书》载明英宗本人的话说:“(王)振为寇所杀,朕亲见之。”清代著名小说《醒世姻缘传》第15回,大概据此写道:“王振狠命的撺掇正统爷御驾亲征,蒙了土木之难,正统爷的龙晴亲看他被也先杀得稀烂。”
其二,为乱兵所杀。
《明史·王振传》载:“瓦剌兵追至,师大溃,帝蒙尘,(王)振乃为乱兵所杀。”乱兵可能是瓦剌兵,也可能是明军自己人。
其三,为护驾将军樊忠所杀。
如明晚期人黄景昉《国史唯疑》、清初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均称王振是被樊忠用瓜(或棰)捶死的。
其四,自杀。
北京智化寺存《英宗谕祭王振碑》云:“车驾北征,(王)振以腹心扈从,将臣失律,并以陷没,即引刀自刎。”指王振用自己的性命为英宗蒙尘承担了责任。
以上诸说,除了被护驾将军杀死,其他为寇所杀、为乱兵所杀,以及自杀,均可称为以身殉国。
(反映英宗兵败土木堡的蜡像。突出了瓦剌兵掳掠随驾宫女的场景,幸亏“明妃”不在其间)
这四种不同的记载中,我以为,应以智化寺碑文为最可信。
因为“谕祭碑”是朝廷赐予臣子哀荣的“大文字”,由明英宗授意翰林院撰写,而英宗正是那蒙难的当事人,他亲自过目的官方文字,岂能有假?
其实不管王振是怎么死的,说他死于国难,总不会错。可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没什么人那么看(好比我写了那篇文字,本是为了全面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可就有好多人责我“翻案”)。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世人皆恨王振,唯独一人,对王振之死怀有深深的怜惜。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王振“祸害”最深的英宗皇帝。
英宗在漠北过了一年的囚徒生涯,直到次年八月才被瓦剌部送还明朝,以太上皇的名义软禁在皇城南宫。景泰八年正月,于“夺门之变”中复位。没多久,他就下令将发配到辽东铁岭卫充军的王振家属放回来,改在京卫充军。
充军充军,哪有军在京城充的呀?这显然是皇帝在试水,下一步就要给王振平反了。
(王振随侍英宗十余年,是英宗的老师和最主要的辅政内臣,二人感情深厚。图为电视剧《神医明妃传》中的王振形象)
有个叫刘恒的太监,嗅觉敏感,马上嗅到风声,立刻上言,说王振好人呐!他“恭勤事上,端谨持身,左右赞襄,始终一德”。可这样一位勤劳的忠臣,自从陷没土木堡,一直“未沐招葬”,岂非缺典?这一下就戳到英宗痛点上了,立马照准,下令“赐故太监王振祭葬”。王振尸骨无存,所谓葬,也就是立个衣冠冢。据民间传言,说英宗让人用香木镂王振之形而葬之,大概就是“刻形招魂”吧,未知是否的确。
英宗在祭葬王振后,还在王振生前所修智化寺里,给他建了一间祠堂,并赐额名“旌忠”。今人见了,或脱口而出:我勒个去!王振还忠?!这皇帝傻吧!
(智化寺山门。该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
(智化寺内景,里面存有多块古碑)
今人怎么议论是一回事,可在当时,竟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的。当时人的意见,我只知道大学士李贤的高论。当英宗下令为王振建祠后,命李贤撰写碑文。李贤不客气,在碑文中对王振的“丰功大节”大书特书。
李贤可是差一点死在土木堡的人,他这么歌颂“逆阉”,也未见有谁骂过他。可见对王振的仇恨,主要还是土木之败激发的,在那巨变的关头,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用血来安定人们的惊恐之心。然而时过境迁,情绪定下来,大伙儿也骂不起来了。而且王振的主要罪恶是“欺君专擅”,如今那位被“欺”者又重新坐回宝座上,再提这事儿,就开不了口——投鼠忌器嘛!
直到天顺之后,人们再骂王振,才又肆无忌惮。然而此时人们骂王振,其实又不尽然为骂王振,王振已成为代表宦官专权的一个符号了。
标签:王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