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您可以理解为整合版的服务型政府。以前学习服务型政府的时候接触过这个概念。当然了,我理论基础很差,学习的时候就觉得这套理论的花头多太,这里主要谈实务,特别是跟普通老百姓相关的实务。
我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基层自治组织(村和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就可以视为统筹行政资源的模板。 在现在的综合基层服务中心,综治、民政、社保、计生、群团等各个部门都在一个平台进行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另外还有一个“AB角”的设置,即每个基层专干,要掌握另一个基层专干的业务,这样当A角不在的时候(基层的人经常要往下面跑),所谓的B角也能完成对方的工作。
这里我们假设,某个人去世了,因为参加社保,去世后有一笔钱,家属要进行办理。如果在没有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的话,他先要到医院出具死亡证,然后社区这边开证明,殡仪馆那边才敢火化。火化后家属来办理此事,以前是要社区开证明的,但是社区有时候不敢开 —— 他们也不知道死者到底有多少子女(譬如收养、外嫁等情况),于是他们会让你去找派出所查户籍资料,因为户籍档案在派出所那边。运气不好的情况下,派出所也搞不定 —— 那边只能查出婚嫁,收养没办法,最后又踢回给社区。
另外一个事例就是去年的新冠疫了,在流调管控过程中,疾控、公安、综治、民政、卫生等部门都有参与,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疾控卫生对流动人员进行核实,公安部门再进行核实,临了综治和民政的还要进行核实,那些有风险地区旅行史或境外旅行史的人,有可能同时接到好几个部门的流调电话,当时群众是有意见的。
这里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某群众在某处买房或租房,出了车祸被撞伤了,他准备起诉,亦或者说自已很穷,需要司法援助什么。律师或法院经常会让他去出具居住证明(居住两年)或贫困证明,,而村社根本不会出具证明 —— 除非他是建档贫困人员或常住居民。
这就涉及到法院——民政——公安三个部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门是没有交集的,最后群众只能来回跑。
还有比较常见的,贫困学生帮扶政策办理。就可能涉及到学校——学生所在当地政府—— 学生户籍地等单位或部门。学校方面不清楚行政部门的办事程序,只管拿手续让学生去办理手续,但校方提供的表格或要求,往往是当地政府无法做到的:譬如,要求学生找街道或社区盖章,但表格上根本没有街道或社区盖章的字样,只有区级部门盖章的地方。
这么搞,倒霉的就是学生和家长了。
曾经有段时间备受诟病的“证明我妈是我妈”,就是这么来的。
综合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管理要求,原有的行政资源组织架构,有点不适应群众的需求,这导致老百姓办事不方便:各个部门的信息、审核、批准有时候是没有互通的,工商部门就只管工商,公安的就只管公安,民政的就只管民政。我只要我业务范畴内的东西,其他部门怎么做那是他们的事情,体制内的人应该很清楚这种现象。
所谓的无缝隙政府,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技术手段(譬如电子政务)、减少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一站式服务、优化流程、整合行政资源,从而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好像最早是老美提出的这个概念吧,不过从去年的情况看,呵呵.......
标签: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