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生活百科>荣禄——“庚子之乱”的最大赢家!

荣禄——“庚子之乱”的最大赢家!

2023-06-19 05:58:46 编辑:join 浏览量:527

荣禄——“庚子之乱”的最大赢家!

命攻使馆,祥犹以杀使臣为疑。公言,举力攘外,祸福同之。祥本武夫,恃公在上,故敢效奔走。今公执政而祥被罪,祥死不足惜,如军士愤懑何?

这是后满清时代“甘军”统帅董福祥在“庚子国难”之后写给荣禄的一封信。

董福祥是晚清著名将领,他和他所率领的“甘军”一直深受慈禧的信赖,不但多次以“汉军”身份进驻京师,在慈禧外逃时,董福祥更是成为慈禧的“近身护军”。“庚子国难”之后,洋人展开清算,端王、徐桐、刚毅、启秀一众权贵全部受到迫害,唯独董福祥在慈禧的竭力保全下,只是落得个“革职回乡”的处分,这也说明董福祥在慈禧心里的分量。然而,董福祥还有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朝廷重臣荣禄的拜把子兄弟。

“庚子国难”中,董福祥处处以荣禄马首是瞻、唯命是从,可到最后,还是登上了洋人的“清算名单”,虽然在慈禧的斡旋下保住性命,但是,他和荣禄的“天壤之别”还是让他余愤难消,草莽出身的他就写了这么一封信来质问荣禄,可惜,荣禄至死都没有给他回复。是不屑一顾?还是无言以对?也许,都有吧,毕竟,革职之后的董福祥很难再和靠着“庚子国难”荣升“大学士”的荣禄攀亲了

由董福祥引出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荣禄,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在变化叵测的后满清时代翻云覆雨的

每每提到慈禧当权的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大家耳熟能详,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大清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同治中兴”,不客气地说,这些人托起了一个时代,但,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硬伤”——汉人。满清是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治天下,对于汉人的排斥和防备与生俱来,即便汉人偶尔有人可以高居庙堂,打压和制衡却都无处不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对大清有再世之功,结果呢?左宗棠收复新疆,结局呢?李鸿章致力于“洋务运动”的推行,又能如何?对于大清统治者来说,“重用汉人”只是无奈之举,断不会放任汉人官员的权力无限扩大,而旗人,则完全不同,荣禄就是旗人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

荣禄其人

荣禄姓瓜尔佳氏,出身于正白旗。千万记得这个姓,虽然当时爱新觉罗是“皇”姓,但是,瓜尔佳氏却是满洲八大姓之首,费英东、鳌拜、桂良、胜保等人全部属于瓜尔佳氏,分支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瓜尔佳氏看成是一个官宦世家的姓氏,偏偏荣禄的祖父和父亲又分别战死于葛尔丹和太平天国的动荡中,在父辈们荣誉的笼罩下,荣禄的仕途也就可想而知,16岁时就已经供职于工部,还多次得到咸丰皇帝的特别关照,后来调到户部管理库银

按照这个规律,荣禄平步青云简直易如反掌,可惜,他遇到了他生平的第一个“克星”——肃顺。

人生起伏

肃顺是一个被历史严重埋没的人物,每当问到“谁是肃顺?”的时候,回答就是“被慈禧和奕联手扳倒的那位顾命大臣”——一句话概括了,这对肃顺太不公平。因为,严格来讲,肃顺才是晚清托起汉人官员的满洲人,曾国藩是他提拔的,左宗棠的命也是他救下的,他对满洲人、八旗军骨头里的腐败和堕落有着无比的深恶痛绝,因此,他在取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后,权力的天平才开始倾向于汉人,对旗人的打压也旋即展开。很遗憾,荣禄也没能例外

肃顺升任户部尚书后,严厉打击户部的不法官员,并处以极刑。荣禄也深陷其中,最后还是找了很多“门路”,才保的一条命。这次变故让荣禄惊出一身冷汗,他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官场”,也变得更加成熟和谨慎,他深知,再显赫的出身也遮掩不了自己只是官场中一个“无名小卒”的事实,如果不找到一棵“大树”,再细小的风雨都可能把自己给打翻。于是,他就捐了一个直隶候补道的头衔,开启了“辟祸”状态

阴沟翻船

后来咸丰去世、肃顺倒台,再后来,奕也被慈禧边缘化,机缘巧合,荣禄攀上了新当权的醇亲王奕譞,并在朝廷组建第一支运用现代火器的军队——神机营时被任命为专操大臣。从此后,掌握了军队的荣禄便开始飞黄腾达,在“辛酉政变”中、在册立光绪中,他又坚决地站在了慈禧的一边,光绪被立,慈禧开启了“二度垂帘”,荣禄也就“水涨船高”、步步高升了,先后担任过紫禁城值年大臣、左都御史、和工部尚书的职务,可是,一个失误,又差点让他万劫不复

在史料记载中,光绪五年荣禄辞去了一切职务,按照《翁同龢日记》的说法,那是荣禄患有腿疾,想修养一下,可是背后却另有内情。当时,慈禧想亲自挑选宫监,也就是说想把内务府给撇过去,荣禄认为这一举措违反祖制、大为不妥,于是就和一帮大臣上奏反对。慈禧没有得逞,将一腔怒火撒在了荣禄头上,先罢免了他工部尚书的职务,然后又削去他内务府总管大臣一职,慈禧仍觉得余气未消,又授意御史弹劾荣禄有受贿行为。已经在官场跌摸滚爬几十载的荣禄怎能看不透其中的意思,为了自保,他急忙上折请求辞去一切职务,这下慈禧才算满意。

再度崛起

如果说第一次被肃顺打压让荣禄意识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话,那这次冲击就让他真真明白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他再度陷入沉思,思索自己、思索朝局、思索环境,当然,也在思索慈禧。他明白,按照慈禧的手段,她在未来很长时间都将一直担任“帝国掌舵人”的角色,想在她手下混得好,逢迎之术断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否则,轻则罢官、重则丢命,这就是现实。捋清这些后,荣禄开始等待再次崛起的时机。在那个动荡年代,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急于采购新式武器,可国库却捉襟见肘,荣禄不失时机地为朝廷捐了一大笔银子(有些野史中说几乎捐了整个家产),这才又引起慈禧的注意。1887年,荣禄被任命为都统,后来又升为领侍卫内大臣、专操大臣等。官是复了,可是,却始终没能再达到以前的辉煌,非但如此,1891年,他还被调出北京,充任西安将军。也正是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甘肃提督、“甘军”领袖董福祥,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董福祥是草莽出身,粗人一个,没有什么大文化,但是领兵打仗却是一个好手,最难得的是,他十分信任荣禄,对荣禄言听计从

时间到了1894年,慈禧老佛爷的六十寿辰,荣禄也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借着“祝寿”的名义进京活动,希望可以重回京师。偏偏此时,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节节失利,有军事经验的荣禄急忙给朝廷上了奏折,提出多条建议,皆被惨采纳。虽然慈禧没有提升荣禄,但荣禄明白,他已经再次吸引了统治者的目光,这也就离“复职”不远了。果不其然,没多久,他就被授予京城步兵统领的要职。为了能取悦慈禧,他还买通了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有了李莲英的帮助,很快,慈禧对荣禄的成见就消失了。光绪二十一年,荣禄成为兵部尚书,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

甲午战争之后,慈禧明白堕落的八旗军和绿营军不能再堪重任,就下令组建新军。虽然有奕、奕劻、翁同龢、李鸿藻等人的参与,但是,他们都不熟悉军事,练兵的实权就掌握在荣禄手里,也就是说,荣禄掌控了晚清最具实力的军队,想低调都很难了。“戊戌变法”前,光绪和慈禧的矛盾愈加尖锐,翁同龢被撤职,慈禧有意让荣禄接任,但荣禄却以“一名汉官退休,理应有另一名汉官接任”为由给推辞了,于是,王文韶就进入了权力枢纽。这并不是荣禄多么大公无私,而是荣禄不想丢下手里的兵权,他还向慈禧提议,希望可以接替王文韶出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并向慈禧暗示: 如今皇上任用匪党,若生变,可速调北洋陆军以节制! 这正说在慈禧的心坎里,被恩准。后来慈禧正是在荣禄的支持下,才一举扳倒光绪、平息了变法,至此,荣禄完全成为慈禧的心腹重臣

庚子之乱

荣禄的崛起,不但因为他有着敏锐的眼光,更在于他那超强的洞察力,如果说前面部分有很多“机遇”成分的话,那“庚子之乱”中荣禄的表现,就完全可以配得上“老狐狸”的称号

庚子年,慈禧向列强宣战,并下令围洋人的攻使馆区,这些都是荣禄负责。刚开始,荣禄派去的人是董福祥,董福祥对洋人的态度只能用他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臣无他能,唯能杀洋人耳”。他对洋人有着排斥和敌视,现在让他去打一个小小的使馆区,完全不会太费事。可荣禄对局势的发展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他下令董福祥只准向天放枪,暗地里还为被围困的各国使馆配送食物、水果。董福祥找他理论,他只有一句话“听我的,没错”

董福祥拿不下使馆区,慈禧下令天津总兵带着大炮来攻,这位总兵炮都架好了,突然聪明了,他去找荣禄,想要一张下令开炮的命令,免得万一有什么事了,说自己是罪魁祸首,可荣禄就是不给他。他索性赖在荣禄府里不走,荣禄这才说了一句:“炮声一出,里面(紫禁城)总是听得见的”。总兵焕然大悟,谁也不想担这个罪啊!于是,大炮都开始朝天放,紧接着就出现了史书中“3000发炮弹拿不下使馆区”的天大笑话。这下,里面的外国人乐了,没事就搬个凳子、嗑着瓜子,仿佛看的不是炮弹,而是烟花!

从上到下都腐败成这样,大清不灭,那才叫天理不公!

后来,大清战败,洋人进行清算,无数王公大臣纷纷落难,荣禄却因“友好表现”得到洋人的赞赏。在1902年,朝廷返回京城时,荣禄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可惜,1903年,他就去世了。

后人对于荣禄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亦君子、亦小人的风格自然会受到诸多非议,但是,在封建专制社会的大前提下、在慈禧强腕统治的小前提下,他又能如何呢?

他的悲哀,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标签:庚子,赢家,之乱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life/16177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