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小板低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因素、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感染因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血小板偏低。通常,这种现象引起的低血小板只需要控制感染即可。细菌感染可以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头孢地尼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白血病:白血病可表现为出血、贫血,导致小儿血小板偏低,需遵医嘱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此外,还需要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3、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会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导致小儿血小板偏低,可遵医嘱进行血小板输注。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引起休克、出血、栓塞等现象,导致小儿血小板降低。应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如双嘧达莫和低分子肝素。
5、如果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应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如果血小板下降严重,应及时注射抗免疫治疗,可有效增加血小板数量。
小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应多注意休息,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减少孩子户外运动的时间,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磕碰引起出血,并避免身体疲劳。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宜清淡,忌生硬、油炸、油腻、海鲜等食物。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随意停药,定期复查。出现血尿、黑便、视力模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要及时到医院诊治。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增加空气流通,促进恢复。
标签: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