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麻痹(脑瘫痪)是一个综合性名称,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病例除肢体瘫痪外,还存在智呆,不随意运动及听,视力及语言功能性障碍,等同时伴有抽搐(癫痫)等。
据研究统计,60-75%属于痉挛性(肌张力高型)。
一、病因
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三类:
1、生前因素:胎儿感染、出血、缺氧及发育畸形及母亲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脑外伤及放射线等,遗传仅属偶见;
2、围产因素:羊水堵塞,脂粪吸入、脐带绕颈等原因导致窒息等,或产时受伤,颅内出血、缺氧等。
3、出生后:新生儿期发生脑缺氧,胆识素脑病(黄胆过深)颅内出血、严重感染等。
近年来以早产儿患脑瘫较多见。与血管受损害,并发代谢障碍有关。
二、临床分类
1、痉挛型:占75%,常与其他类型混合存在。
双侧:下肢较上肢重,啼笑与站立时,两下肢发生痉挛性伸直和双上肢向后伸展,双足尖下地,呈现剪刀步型马蹄足,内翻足。
2、运动障碍型:占全体病人20%,出现无目的,不自主动作,或手足躁动,舞蹈病,动作过多,(睡眠时消失),肌震颤。
3、共济失调型:占1-2%,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肌张力低。新生儿期不易被注目,常以眼内斜视被发现。大多数出生数月至一年内出现双侧性或四肢运动障碍。
三、CT检查
1、窒息引起中心性萎缩或皮层萎缩;
2、胆红素脑病者,较少见CT改变或有轻度萎缩;
3、早产儿有中心萎缩,侧脑室中央部异常,周围分割性萎缩等,产伤者见有低吸收征如空洞;
4、病因不明者。半数CT表现正常,也可见皮层萎缩或脑室扩大;
5、后天原因造成CT改变都有脑积水及脑萎缩。
总之CT的异常率与瘫焕程度成正比,年龄越小,CT的异常率偏高,随着年龄增长,初诊时新见的异常逐渐变小,在2-3岁时消失或正常。
四、治疗
1、体育锻炼及理疗:包括日光空气、水疗法,进行肌肉训炼和肢体锻炼,作为治疗的一个重要部份,按摩、针灸、推拿及捏脊挛疗法及电疗、光疗都有帮助。
2、药物:早期用脑活素;
3、矫形手术:(适用于痉挛性)
(1)肌张力调节(肌腱延长、或紧缩或转位);
(2)功能重建(肌腱转位或神经转位);
(3)脊髓前角神经根高选择性切断;
(4)骨关节矫形。
标签: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