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2024-11-01 03:32:40 编辑:join 浏览量:584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药 材 名】草豆蔻 【英 文 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 【拉 丁 名】Semen Alpiniae 【别名】豆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名称考证】草豆蔻(《雷公炮炙论》),豆蔻(《别录》)、漏蔻(《南方异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大草蔻(《药材资料汇编》)、偶子(《中药志》)、草蔻仁、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药用部位】草豆蔻的种子团。 【性味归经】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效分类】芳香化湿药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用药配伍】配砂仁,宣通中下二焦气机,芳香化浊,暖脾和胃,行气止痛。配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功强,温胃暖脾,涩肠止泻功著,相使配对。配陈皮,可在理气除湿,和胃畅中的功效方面起协同作用,使疗效大增。配柿蒂,寒热兼济,辛开苦降,和中降逆之力大增。配半夏,燥湿健脾而治其本,化痰消食而治其标。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用蒂,取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敖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鉴定】干燥种子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卵圆状多角形,长3~5毫米,直径约 3毫米。表面灰棕色,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背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种脐位于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至合点,破开后里面灰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圆、坚实者为佳。《开宝本草》及《本草图经》均谓《别录》所载之豆蔻即草豆蔻,但观其所述形态(参见本条“备考”)及《证类本草》“宜州豆蔻”附图,似为Amomum 属植物,与现用 Alpinia 属的草豆蔻不同。 【古籍考证】出自《雷公炮炙论》

①《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②《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

③《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

④《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

⑤《纲目》: “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化学成分】种子含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明(Carda-monin)。草豆蔻种子含挥发油约1%,挥发油中含有桉油精、α-蛇麻烯(α-humulene)、反-金合欢醇(trans-farnesol)、芳樟醇、樟脑、松油烯-4-醇 、莳萝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酸龙脑酯、乙酸mang牛儿苗酯 (geranyl acetate)、肉桂酸甲酯、橙花叔醇(nerolidol);另含黄酮类成分豆蔻素(cardamomin) 及山姜素(alpinetin)。 【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适量,粉碎后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再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桉油精、樟脑为对照品。用已烷-乙酸乙酯(85:15)展开,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斑点。 【相关选方】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八两,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博济方》豆蔻汤)

②治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广济方》豆蔻子汤)

③治冷痰呕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洗去滑,切,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眼,不拘时侯。(《圣济总录》豆蔻汤)

④治胃口冷,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兼治酒后数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饮食:草豆蔻半两(每个面裹煨,候面焦黄,去面用),甘草一两(炙),肉桂(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蛮姜一两。上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更入陈米末一钱,水一盏,枣二枚,同煎七分,温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济方》草豆蔻散)

⑤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史载之方》豆蔻丸)

⑥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黄连(去须)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胀三钱匕,水一盏,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草豆蔻汤) 【原生形态】草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棕红色。叶2列,具短柄;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0~55厘米,宽2~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疏毛或光滑;叶鞘膜质,抱茎,叶舌广卵形,长3~6毫米,密被绒毛。总状花序顶生,总花梗长30厘米,密被黄白色长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宽大,长2.5~3.5厘米,外被粗毛,花后脱落;萼筒状,长约2厘米,外被疏柔毛,一边开裂,顶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1.2厘米,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唇瓣阔卵形,先端有3个浅圆裂片,边缘具缺刻,白色,内面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极短或不存在,发育雄蕊1,花丝扁圆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田形,密被淡黄色绢毛,花柱细长,紧贴于花丝槽内,从药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状附属物,柱头略膨大,顶端下陷,具缘毛。蒴果圆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生于林缘灌木丛边缘的草丛中或山坡高草丛中。 【参考出处】《雷公炮炙论》,《唐本草》,《蜀本草》,《海药本草》,《本草图经》,《纲目》 【功效分类】芳香化湿药

标签:草豆蔻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46694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