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信闹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我们的先人就发现了磁石的吸引力。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发明了指示南北方向的仪器--司南,这就是指南针的雏形。据《韩非子有度篇》介绍,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成,它的样子像勺,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刻有方位的底盘上自由运转,当它静止时,勺柄就指向南方。约公元10世纪,古人采用磁性较强的人工磁石,并用薄铁片做成鱼形和针形,最终做成了指南针。同一时期,沈括还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从而发现指南针不完全指南。沈括的这一发现比欧洲人早400年。指南针的发明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航海,由此我国的航海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由于航海业的发展,大约在公元12-13世纪,我国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海路传入阿拉伯地区,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为哥伦布发明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丛尘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块铁版上,字下放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腊熔化后,再用另一块铁版在上面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待铁版冷却,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铁版上,这就是排版。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毕,将铁版重新放到火上烧,脂蜡一化,便可将活字拣出来滑郑罩,再放回纸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备再用。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标签: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