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存在已超百年。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第十一款规定:“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台南、淡水、潮州、登州、牛庄等府城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茔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
此牛庄即今日鞍山海城之牛庄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辽河下游一处重镇,英国人正是看中了牛庄的战略位置,因此指定牛庄为开埠之地,并决定开设英国驻牛庄领事馆。
事实上,清政府最初准备开埠的牛庄口岸就是没沟营(今日之营口)。史料记载:作为牛庄两大口岸之一,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没沟营就已蜚声中外,不但各省的船只来此装卸货物,还有打着各种旗号的外国商船前来贸易,这为营口最终开埠打下基础。
《天津条约》中‘城口’两个字,具体说就是‘府城和口岸’,由于当时的清政府官员缺少外交经验,导致‘城口’一词存在歧义。如果两者是并列关系,就涉及府城开埠与口岸开埠,如果两者是从属关系,就是府城所辖的口岸。
所以,参照以前诸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还是从后来各城口开埠的实际状况来分析,《天津条约》所说的府城和口岸,既非从属关系也非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即或在口岸开埠,或在府城开埠。口岸在府城附近的就在府城开埠,口岸距离府城较远的就在口岸开埠。
清朝政府准备在没沟营开埠在先,英国驻牛庄首任领事密迪乐率队考察牛庄在后,所以说‘营口代替牛庄开埠’的说法并不成立,营口代牛庄开埠是一次历史误解。
不排除密迪乐想把港口往上游的牛庄延伸,以作为突进东北腹地,争取更大利益的想法,但难耐牛庄港自然条件不如没沟营,尤其是大型海船通航的问题,所以就将没沟营作为牛庄埠口成为一历史现实。
今天的营口,仍然留有许多以牛庄命名的建筑:如牛庄海关(今国际酒店)、牛庄俱乐部(今皇鑫酒楼)、牛庄邮便局(今红十字会办公楼)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指鹿为马的“杰作”。
标签: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