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动脉硬化闭塞

动脉硬化闭塞

2023-08-15 00:32:48 编辑:join 浏览量:540

动脉硬化闭塞

1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

脂质浸润

脂质条纹是局部扁平黄色的班块或者线性条纹,能够在动脉管腔的表面看到。据文献报道脂质条纹可能是内膜积聚的吞剧目质的泡沫细胞。这说明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虽然动脉壁具有一定的脂质合成能力,但是动脉硬化病变中的脂质,主要是由血浆脂蛋白浸润而来的。

血浆脂质是脂肪和类脂质的总称,脂质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即脂蛋白,是脂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凡脂蛋白中脂肪含量越多,其密度越低。根据密度的不同,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4种。在浸润动脉壁的各种脂蛋白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的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它与高密度脂蛋白之间的平衡影响胆固醇的代谢。

内膜损伤

一般情况下,内皮细胞表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破裂,局部内膜裸露后很快被修复。但在损伤较广泛的情况下,修复过程订以伴随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内膜增厚等一系列反应。

内膜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最初阶段。按照内膜损伤的起源假设,机械力(管壁的典切力升高)、高血压、代谢比中间产物、免疫反应和血管活性物质,均可引起内膜损伤和剥脱。内膜剥脱特使内膜下组织暴露于血循环中,刺激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获得性生长因子,使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积聚,甚至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

平滑肌细胞增生

平滑肌细胞、弹性和胶原纤维为主组成动脉管壁的中膜。

平滑肌细胞层是由一组类似的定向细胞组成,和密切相连交织成网的皿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

无论是内膜损伤还是脂质代谢紊乱.都可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中膜的代谢状况受到影响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动脉硬化病变的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时.内膜中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可能是从动脉壁中层通过细胞移行和增殖而来的。

随着病变的不断进展,动脉硬化斑块和钙化使动脉管壁质地坚硬,失去弹性。由于病变发展,部分斑块逐步突入管腔,使管腔面积减少,造成管腔狭窄。当影响大部分管腔时,有效血流将显著减少,血流缓慢。

再加上有时斑块可溃破,其粗糙面容易形成血栓或附壁血栓,血栓可上下蔓延,终致完全阻塞管腔,加重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程度和范围,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

2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临床症状

1、轻微症状期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肢动脉搏动,此时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由于症状轻微,不易引起患者重视,门诊较少遇见。

2、间歇性跛行期

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病变动脉只能满足下肢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的供血。当下肢行走运动时,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组织更多的血液灌注要求,肌肉的酸性代谢产物使小腿产生酸痛的感觉,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行走。

酸痛的部位随动脉阻塞的部位不同而不同:髂总动脉阻塞,以臀部肌肉酸痛为主;髂外动脉阻塞,以大腿肌肉酸痛为主;股动脉阻塞,则以小腿肌肉酸痛为主。间歇性跛行有时有季节性差异,冬季外周血管收缩,症状较重,而夏季外周血管扩张,症状减轻。体检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动脉收缩期杂音。病变的发展使间跛距离越来越短,休息时间则越来越长。

腹主动脉下段阻塞的男性患者常有阳痿。

3、静息痛期

当病变动脉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血供时,患者即产生静息痛。疼痛部位一般在患肢前半足或趾端,夜间及平卧时容易发生。患者夜间疼痛时,下地站立常能缓解疼痛,可能与站立时动脉压增高有关。

患者喜曲膝,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患者因长期曲膝,导致膝关节僵硬,无法伸直关节。此期患肢常有营养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呈蜡纸样,指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患足潮红但上抬时又呈苍白色,小腿肌肉萎缩。

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应尽快治疗。

4、溃疡和坏死期

当患肢皮肤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时,轻微的损伤组织无法修复,坏死的区域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肢体坏疽、坏死。

由于此期组织抗感染能力差,感染常加速组织坏死。

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区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诊断要点是:

①绝大多数病人是青壮年男子,尤有长期大量吸烟嗜好;

②肢体足背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③肢体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史或临床表现;

④初发时多为单侧下肢,以后累及其它肢体;

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

①本病发病年龄多为45岁以上,男女均可发生。

②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糖尿病。

③发病部位可以使髂动脉等大血管,其次为腘窝及其他部位动脉血管。

④同时可伴有血脂升高,X线中显示动脉有钙化斑点。

4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方法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术明了。

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变部位可为多发性,主要累及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出现颅肋或上、下肢的缺血症状。

如果病变累及肾动脉,因肾动脉狭窄W出现肾性高血压。病变活动期常有发热、血沉增快和免疫指标异常等现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它是一种全身性中、小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足背动脉、胆店动脉、服动脉或股浅动脉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常有吸烟史,30%—50%患者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肢端溃疡或坏疽同时存在。

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则以老年患者居多,合并糠尿病者发病较早。病变部位以中、大动脉为主,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症,血胆固醇和脂类也可能增高,这些都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动脉栓塞

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允义以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伴有心房颤动者最为多见: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肢体动脉柱塞以远的部位缺血。

有的作者描述为“5P”症状,即肢体疼痛、皮肤感觉异常、运动麻痹、胶端不能们及脉搏和皮肤苍白。

对侧肢体往往脉搏正常,短暂病史和突然起病的特点,都有助于急件动脉桂塞的诊断。

有时与动脉硬化闭塞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鉴别较为困难。

5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危害

1、巨细胞性动脉炎(以前称为颞动脉炎或者颅动脉炎),它是大中动脉亚急性或者慢性炎症,常伴有局部和全身性表现,起源于主动脉弓的颅外动脉分支是其最常见的累及部位。

常有一半的患者伴有全身症状,比如不舒服、疲倦、体重减轻、厌食和低烧。

2. 创伤:由于锐性或压碎性损伤、骨折、脱位、突然减速及医源性原因引起的动脉急性损伤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

例如:动脉撕裂、局部血栓形成、继发性出血、栓塞、迟发型动脉瘤、动静脉瘘或者动脉完全离断。

3.手部慢性职业性闭塞性动脉疾病:患者中大多数现在或者曾经是吸烟者。

如果有手和指的反复钝性损伤史,即使是轻伤,也将对出现手和手指缺血症状患者的确诊有提示作用。

4.胸廓出口压迫:胸廓出口处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可能导致动脉内膜的损伤、狭窄、锁骨下动脉血栓的形成或上肢动脉的栓塞。

5. 髂外动脉病变:常见于狂热的竞赛自行车手。

由于骑车的身体姿势对动脉产生机械压力以及高速血流的剪切力可以引起继发性血流动力学损伤。

6.腘动脉压迫:由于动脉的反复性压迫可以导致局部动脉硬化、狭窄后扩张或者血栓形成。

7.收肌管出口综合症:大腿远端收肌管出口处肌腱带对于股浅动脉的压迫具有意义。

8.囊性动脉外膜疾病:这是一种不常见的动脉疾病。主要特征是腘动脉壁的血管外膜下或者动脉中膜外具有包含粘蛋白的囊性结构。

当囊中生长,压力超过动脉内腔的压力时,引起动脉狭窄和导致间歇性跛行。

9.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肾动脉最常见,其次是颈部动脉。

从无症状的杂音到间歇性跛行、肢体发凉或者远端栓塞等临床表现。

常通过特征性的“串珠样”外观来诊断,“珠子”的直径比近端血管大。

10.麦角中毒:常见于使用麦角制剂来治疗偏头痛的患者。服用麦角制剂的时候,任何出现缺血症状的患者均应该怀疑有动脉病变。

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症状表现为:手脚冰凉,麻木或者肌肉僵硬。皮肤苍白、发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

11.急性主动脉夹层:肢体缺血是一种罕见但是非常重要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

血管壁内的血肿可以在髂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壁内延伸,当夹层包绕在主动脉起始部开口处被压缩,甚至被夹层从主动脉切断,导致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

标签:动脉硬化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26626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