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政治人物,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内阁首辅。
刘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人物生平
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政治人物,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历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内阁首辅。刘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韩爌同为顾命大臣。光宗驾崩后,李选侍、魏进忠等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企图藏匿皇长子以自重,一燝与英国公张惟贤、周嘉谟、杨涟等当机立断,带领群臣入乾清宫哄骗出皇长子,力主皇长子移驾慈庆宫(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暂居慈庆),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于是得以登极继承皇位。
熹宗登基后,方从哲被弹劾,一燝接任内阁首辅,主理朝政。刘一燝为政贤明,能匡君之失,“发内帑,抑近侍,搜遗逸,旧德宿齿布满九列,中外欣欣望治焉”。但当时熹宗年幼,魏忠贤等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窃取大权,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利用侯震旸、陈九畴等,疏劾一燝“结纳王安”,一燝连上四道奏章辩白,并且请求解职。叶向高说他“有翼卫功,不可去”,熹宗复加慰留,而刘一燝“坚卧不起”。天启二年正月,又上十二道奏章求去,熹宗无奈,于是同意一燝辞官回乡。
崇祯初年,魏党败,复原官。后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八年卒,赠少师。福王时,追谥文端。
相关事件
翼卫熹宗
光宗已得疾,一燝偕诸臣召见乾清宫。明日九月朔,帝崩。诸臣入临毕,一燝诘群阉:“皇长子当柩前即位,今不在,何也?”群阉东西走,不对。东宫伴读王安前曰:“为李选侍所匿耳。”一燝大声言:“谁敢匿新天子者?”安曰:“徐之,公等慎勿退。”遂趋入白选侍。选侍颔之,复中悔,挽皇长子裾。安直前拥抱,疾趋出。一燝见之,急趋前呼万岁,捧皇长子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捧右手,掖升辇。及门,宫中厉声呼:“哥儿却还!”使使追蹑者三辈。一燝傍辇疾行,翼升文华殿,先即东宫位,群臣叩头呼万岁。
与阉党斗争
魏忠贤、客氏渐用事,魏忠贤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窃取大权,朝政腐败,刘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慢慢的,宦官的势力壮大了起来,清廉的正直大臣相继被害,使得刘一燝孤立无援。
尽管这场与阉党斗争,以刘一燝失败而告终,但还是起了抑制阉党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范承谟(1624年-1676年),字觐公,号螺山,辽东沈阳(今辽宁沈阳)人,汉军镶黄旗,清朝大臣,大学士范文程次子。
范承谟进士出身,曾任职翰林院,累迁至浙江巡抚。他在浙江四年,勘察荒田,奏请免赋,赈灾抚民,漕米改折,深得当地民心。后升任福建总督。
三藩之乱时,范承谟拒不附逆,被耿精忠囚禁,始终坚守臣节。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承谟遇害,后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号忠贞。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范承谟是大学士范文程次子,十七岁时被选为侍卫。1652年(顺治九年),范承谟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弘文院编修。后累迁至秘书院学士。
巡抚浙江
1668年(康熙七年),范承谟担任浙江巡抚。当时,清朝建国不久,百姓尚未完全恢复生产,浙东的宁波、金华等地荒地非常多。浙闽总督赵廷臣上疏朝廷,请求免除赋税,康熙帝便命范承谟实地勘察。
经过考察后,范承谟上疏,请求免除荒田及水冲田地的赋税,共计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多亩。
1669年(康熙八年),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都因水灾导致饥荒。范承谟便拿出布政使库银八万两,到湖广购买米粮,以平抑浙江粮价,救活灾民无数。后来,范承谟又上疏道:“漕米改折,每石折银一两。明年麦熟后,再补征白粮,以三年为限。重灾区依例加以免除。”康熙帝批准。
1671年(康熙十年),范承谟因病请求解职,被召回京师。浙闽总督刘兆麒、浙江提督塞白理上疏,表示浙江百姓纷纷请求让范承谟留任。给事中姜希辙、柯耸、御史何元英也上表道:“范承谟担任巡抚三年,爱民如子,查办贪墨,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帝便命范承谟留任浙江巡抚。
1672年(康熙十一年),范承谟上疏,提到湖州、嘉兴二府的白粮加耗有多有少,请求每石以四斗五升为限,又请求免除温州、台州二卫在康熙九年以前未交的赋税以及石门、平阳没有交足的轻赍月粮。康熙帝将这些奏疏都交付户部,命户部讨论施行。
遭到囚禁
同年十月,范承谟被擢升为福建总督,并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他上表推辞,没有获得同意,便请求入觐。1673年(康熙十二年)七月,范承谟到达京师,并入宫奏对。当时,他患病尚未痊愈,康熙帝命御医诊视,又赐药物。病势稍好,范承谟便赶赴福建,并将总督驻地由漳州迁到福州。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三藩之乱爆发。范承谟察觉到靖南王耿精忠有反心,便上表朝廷,请求暂缓裁兵,又打算巡视边海,征调兵马防御。不料,范承谟的行动尚未实施,耿精忠便已叛变。耿精忠声称有海盗犯境,请范承谟前去商议。
当时,福建巡抚刘秉政依附耿精忠,也催促范承谟前去。范承谟知道事情有变,拒绝侍从护卫,孤身前往。耿精忠的党羽拔刀威胁,范承谟挺身向前,骂不绝口。耿精忠素来忌惮范承谟的威望,害怕杀了他会激怒百姓,便把他囚禁在土室中,并给他戴上刑具。他绝食八日(一说十日),却不能死。
后来,耿精忠派刘秉政前去劝降。刘秉政见到范承谟,一边前进一边作揖。范承谟命人将他扶下床,奋力将刘秉政踢倒在地,大骂道:“众反贼当受朝廷诛杀,我先夺你魂魄。”
遇害
1676年(康熙十五年)九月,清军攻克仙霞关,耿精忠打算投降。他找寻托词以求免死,又怕范承谟暴露他的罪行。十六日,耿精忠命人逼范承谟自缢。范承谟的幕客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从弟范承谱等五十三人同时遇害。
范承谟临死之时,戴上御赐冠帽,整理衣袍,向着皇宫的方向九叩首,然后从容自尽。叛党将范承谟的尸身焚烧,弃于野外。后来,泰宁人许鼎深夜收敛他的遗骸,加以隐藏。
1677年(康熙十六年),许鼎将范承谟的遗骸送往京师。康熙帝命内大臣侍卫出迎,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忠贞,并亲自书写碑文赏赐给他的家眷。1680年(康熙十九年),耿精忠伏诛,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割其肉祭奠父亲。后来,福建百姓请求为范承谟建造祠堂,康熙帝便亲自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轶事典故
范承谟被耿精忠囚禁两年,每日都戴着皇帝御赐的冠帽,身穿辞别母亲时所穿的衣服。每当初一十五,他都悬挂一帙历书,向北叩拜。后来,耿精忠命蒙古人嘛尼看守范承谟。嘛尼有感于他的忠义,想要将他放走,结果被察觉,耿精忠命人将他凌迟处死。嘛尼大骂道:“我宁可与忠臣一起死,也不愿和逆贼一起生。”
人物评价
李渔:盖先生之臣节,求之千古上下,惟天祥一人,足以媲美。
乾隆帝:福建总督范承谟、云贵总督甘文焜,遇吴三桂、耿精忠二逆之变,抗节不屈,殉难捐躯,忠荩深堪嘉悯。
赵尔巽:方诸藩盛强,朝廷所置督抚,势不足以相抗。文焜虽与三桂分疆而治,所部贰於三桂久矣。若承谟之於精忠,雄镇之於延龄,皆同城逼处,惟以身殉,无他术也。
个人作品
范承谟著有《抚浙奏议》一卷、《督闽奏议》一卷、《忠贞集》十卷。
家庭成员
父亲:范文程,官至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封一等精奇尼哈番。
兄弟:范承荫、范承勋、范承斌、范承烈、范承祚。
范承勋,历任内阁学士、广西巡抚、云贵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
儿子:范时崇,历任辽阳州知州、直隶顺德知府、福建按察使、广东巡抚、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二·列传三十九》
墓葬纪念
范承谟墓位于北京怀柔区红螺山附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学士、大学士是怎样的官职?下面跟大家讲讲翰林院中大学士是一个怎样的官职,下面小编将和大家聊聊。
学士之称,西周指在学的贵族子弟。《周礼·春官·乐师)):召诏及彻,人、学者。帅学士而歌彻。”《庄子·盗蹈》:战国、秦、汉时期,指一般的文“摇行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浇幸于封侯富贵者也。”三国以后,政府征用一些有才能的学者,在藏书之所从事典籍校勘和编纂、撰述之类的工作,学士逐渐变为特定的官称。如蜀国的许慈、胡潜并为学士,典掌旧文;南朝梁秘书省有撰史学士,又有寿光殿学士、士林学士;陈有西省学士;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北周有麟趾殿学士等。
唐秦王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开府招揽文学之士,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号十八学士。门下省的弘文馆,中书省的集贤殿书院,东宫的崇文馆,皆置学士。唐制,五品以上称学士,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中宗时,于修文馆(即弘文馆)置大学士,为大学士设置之始。集贤殿书院育学士、直学士,又有侍读学士,肃宗时,增置大学士。玄宗时,华玄馆亦置学士、直学士、大学士,在正式机构之外,待沼之所亦有名儒学士,初无名号,高宗时始有“北门学士”之称。玄宗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为之,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接着又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救。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为学士食一领,此为翰林学士设置之始。翰林学士比弘文、集贤学士更受先信,礼遇益亲。
宋代翰林学士院为正式官署,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员,掌管制、浩、诏、令撰述之水。又有翰林侍读学士和翰林侍讲学士,掌讲论经史。宋初沿唐制,设昭文馆(即唐弘文馆)大学士和集贤殿大学士,皆宰相兼领。元丰饮制后,昭文、集贤都并入秘书省。宋代还设置许多殿阁学士,无具体职掌,作为优崇义臣的一种荣誉称号,惟出入侍从各顾问而巳。观文、资政两殿乡;学士,多授予前任宰相。观文殿学士,多授予前任执政。端明殿学士,元丰以前授予学士久任者,元丰以后,授予前任或现任执政。龙图阎、天章阁、宝文阁等,都是收藏某皇帝御书、御制义集及典籍、图书、宝瑞之物,皆找学士、直学士、待制等,授子三省长官、六部尚书及翰林学士补外任者。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曾任夭章阁待制。
辽时南难官有翰季仁院,在翰林郊杜牙、南面林牙之下,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职。另有宣政殿、观书段、昭文馆、崇文馆,乾文阎等学士。元代置翰林兼匡史院与蒙古翰林院,皆有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等员。而集贤院、奎章阁学士院皆置大学士,集贤院掌提训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等率。奎章阁学士仁宣进经史之书,考帝工之治。奎章阁学士院在大学士之下,有侍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
明朝月翰林院为外廷机构,内有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学士掌制浩、史册、文翰之事,但机密诏令已不归其起草。明、祖废压相,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之顾问。成祖即位,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职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章奏,官品虽低,实握宰相之权。首席大学士习称首辅或首挨,主持内阁大政。张居正就做过万历时的首辅。
清代以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选任。其下有f寺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比明朝大为提高,从正五品提到正一品,但职任反不重要,因其实权转移到军机大臣手中。不过,大学士仍为文臣的最高荣典。担任军机大臣的。共为曹的必井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大学士的副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代“学士”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
“大学士”之称谓始于唐代,为官职名称。因很多时候大学士一职常常由宰相、尚书、侍郎或军机大臣兼领,所以此时的大学士,其荣誉的象征意义又高于其职务的实际意义。
唐代有修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管文学著作之官,常常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对学士中资历威望高者,授予大学士。明清两朝对大学士一职亦有设置。
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708年),设置修文馆大学士,修文馆后更名为弘文馆、昭文馆。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设置集贤院大学士。自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始,皆由宰相兼领。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43年),又曾设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788年)撤销。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朝初年,沿袭唐代制度,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增设观文殿、崇政殿大学士,由卸任的前宰相担任,以示优待。
明朝初年,曾一度废黜丞相一职。后因工作量实在庞大,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为五品。若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后明成祖朱棣复原制。明成祖朱棣于文渊阁始设内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明仁宗朱高炽增设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近乎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首辅大学士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取而代之由“南书房”作出决策,参与机务。但此时的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兼职,俗称“小军机”,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起源
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宋代就常以大学士作为贴职。
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崇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朝
罢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明太祖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明成祖即位,复原制。
设内阁
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内阁首辅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由内阁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我们在看一些讲明清朝时期故事的影视剧,经常会听到“大学士”这个词。关于其具体内容和官职等级,或许我们并不清楚,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比如和珅,虽然到今天他留给我们的是不好的感觉,是个大贪官,都是负面印象,但是他实际上也曾任大学士。在以往的朝代,大学士其实没啥地位和权势,到明清才慢慢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明朝时,所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手中掌握的权力跟以往朝代宰相有一拼。
明朝,朱元璋成了皇帝,他对官员阶级设置有自己的担心,所以并没有在朝中设立宰相的职务,但是政务又过于繁重,就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些翰林学士把他们分派到什么殿啦、什么阁啦,主要是通过他们的知识能力,帮自己处理一些事务。但是这些大学士的官地位并不高,一般都是五品,手上没有职权,起到的就是当皇上的顾问的作用。
到了仁宗以后,大学士就开始慢慢兼任了一些有实际权力的职务,地位也开始上来了,被称为辅臣,第一辅臣握有的权力其实就相当于宰相了。明朝最有名的官员张居正就是大学士,是首席辅臣。
到了清朝,他的官制采用了明代的官员管理制度,将他们分成了三院大学士。其官制一直沿用至乾隆时期十四年,又分成了三殿三阁,到三十五年,三殿中其中一殿主事的人逝世,就没有再定大学士,其余两殿三阁中,文华殿地位最高,也最受尊敬,这种大学士制度一直受用,一直到了清朝末年。
大学士是正一品的官职,人员设置由分别满、汉两个人担任,他们职位按今天官员格局来说就是正国级常委。大学士下面还设定了相当于协助大学士的一个职务,称为从一品,同样也是设定满、汉各一个人,其权势可以说成是副宰相,在今天的官职格局里就相当于政治局委员,一般只有翰林出来的汉人才有资格担任此官职。
最开始的时候,成了大学士的官员,在六部中都兼任尚书,但他们一般不参与其中的任何决策,就是一个空名,挂在那的职位。清嘉庆时期,大学士兼任的尚书职务开始参与部门里的一些具体的事务,不再是虚名。叫他们中堂是由于大学士掌握了其中一部的实际权,坐在大堂中间得来的。
由于内阁权力日益变大,雍正为了分散他们,防止权势过大影响自己的皇位,就搞了一个军机处的部门。大学士从那起基本不再参与一些机要事务,他们的握权被一步一步掏空,职位也渐渐成了空职,但是他们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高和被极为尊重的。
相信大家通过本文对大学士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士在明清时期地位最高,他们是有才华的人,他们地位的尊贵,也是因为自己的付出以及智慧得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内阁首辅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标签: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