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小说中的唐僧,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唐僧这个形象,取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奇僧、伟大的文化名人——玄奘的事迹。
玄奘俗姓陈,原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人。隋开皇二十年出生在一个世宦之家。他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做官,祖父陈康,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曾任隋朝江陵县令。
陈惠于隋场帝大业年间,辞官还乡,从此潜心儒学。玄奘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玄奘从小聪悟异常,各种学问学过之后,都能很快深入其旨,全面把握,而对于一些佛典,他更表现出很大兴趣。
他才11岁时,就已把多部佛经读得娴熟,可以朗朗成诵。更难得的是他少年早慧,很早就已经懂得自律律人的道理。玄奘天赋既高,又刻苦认真,再加上为人老成持重,因此,众人在听了法师讲经之后,若觉得还需作进一步探讨时,就常常请玄奘升座复述。
玄奘虽然年幼,但解析经理无有不通,净土寺僧众重其学功,美其风仪,对他十分钦佩。至隋朝炀帝大业末年,国内到处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一片饥馑混乱。
武德五年,玄22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获得僧人资格。之后,他又在蜀地遍访名师。再过数年,在贞观元年,他回到长安。
这些年间,玄奘在巴蜀一带,跟从一些名师广泛参学,精研过多部佛教名典,每有所学,莫不凿岩穷穴,对各家各宗学派观点,本干条理,疏朗分明,皆蕴结胸腑。并且,他还都能融会自然,独立思考,得意忘言。
对他的超常记忆和非凡悟性,人们都交互称赞,以至于蜀人以“少年神人”之名称他,致使他名声很大。但是越是深入全面地把握汉地佛教当时的各种思想学说,玄奘却越是感到不满足,感到有问题。
到长安后,他又拜在京城一些名僧如道岳、法常、僧辩、僧会等人门下从学重要典籍学说,朝夕咨请,孜改为道,造诣日深,学术人品誉满京华。
不久,京城学界都传,说他已穷尽国内各家学说,称他为“释门千里狗”。而玄奘在多年参学生涯中,日益觉得,中土诸师对有关义理,往往说法不一,因而引起派别纷争。
释教内部的派别纷争,十分有碍佛法弘行。而验之于佛典经论,则更感到各类经典,常是译文粗疏,名相各异,使人莫知所从。比如南北朝以来流行的一些重要学派,一是“地论学派”,一是“摄论学派”,两派对于“佛性”到底是什么这样重要的问题,说法就大相径庭,令人十分困惑。
玄奘所学,主要是瑜伽行派理论。他常常听说,印度那烂陀寺有此派根,很想求得此论,既以之释此土众疑,又以之统一各家异说。他又听说那烂陀寺等处讲经弘法,盛况空前,因此更是心向往之。故立誓西游,以取真经。
时机终于来了,贞观元年,玄奘28岁。这年秋八月,关东、河南、陇古沿边诸州,霜害来袭,秋稼毁损严重,闹起了饥荒。朝廷特准京中道俗人等可各自出外谋食。
敕令不久,早已准备就绪的玄奘立即随大批灾民出城。然后,他就形单影只、孤独地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行之路。唐初,西域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对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心向往之。
加上他对于佛教尤为崇信,因此,一段时间里,当他听到来往商旅传说,有名的大唐法师玄奘出长安西行,精诚动天,万里求法,就甚觉敬慕,渴欲一见。
见到玄奘后,麴文泰敬佩道:“流沙艰险,师父能孤身来此,真是奇迹啊!”并请玄奘留在高昌,不要再去印度,说:“我从前幼时,曾随父亲去中国,游历过东西京以及燕、代、汾、晋等地,见过许多高僧,从无人能引起我的仰慕,今日一见法师,就敬爱异常,恨不得终身供养。请师父接受我的诚意,别再西游,让我一国人民同受师父教化!”
玄奘含笑拒绝,麴文泰动用强力,说玄奘若不答应留下,就用兵把他送回长安去。玄奘说:“我的骸骨或可用强力留下,但我的精神和意志是留不住的。”
麴文泰又改而热情挽留,每餐进食,都亲献怀盘。但玄奘干脆绝食,连三日,滴水不入,气息渐弱。麴文泰知他终不可留,于是向他谢罪,并要求和玄奘结为异性兄弟。高昌王母亦来,与玄奘手传香信,结为母子。
高昌王亲送玄奘出城上路,并馈赠黄金百两、银钱三百、绫帛五百匹,以充玄奘一路往返之用。实际上,这些钱财已足够20年用度了。
此外,麴文泰又为玄奘准备了许多衣物和30匹马、25个人,供他一路差用。又写了24封信,给玄奘沿途将要经过的24个国王,请他们给予玄奘照顾,并各附大绫一匹,作为礼物。还派大臣陪同玄奘西行,去见西突厥叶护可汗,另外还以绫绢500匹,果味工车,献给叶护可汗。
麴文泰依依不舍,要求玄奘他日东还,定要再到高昌停留。玄奘一一答应。麴文泰以当地最隆重礼节,手执玄奘之足,与之垂泪道别。
玄奘到印度后,经过滥波国、揭罗喝国,到达东监印度河的健陀罗国,对融合了印度和希腊艺术风格的著名的“健陀罗艺术赞叹不已。广泛参研健陀罗佛教胜迹后,他又渡过印度河,经过坦叉始罗国。
以后,他又在北印度跋涉数千里,经历十余国拜访名师,考察佛史,研究学问。其间,他曾在许多山区、沼泽和沙漠中经受各种艰险困难,有时还遇上强盗,几乎被杀。他那种谦恭和蔼的态度和奋发勇敢的精神,博得印度各地人的敬爱。
此后,他进入中印度。富饶的中印度,是当时佛教和学术的中心。玄奘在中印度前后游历30余个国家,停留的时间也最长。
贞观五年十月初,32岁的玄奘到达摩揭陀国著名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之名据玄奘解释,是因此寺之南森林之中,有一大池,莲花盛开,池中有龙,名阿烂陀,建寺时因此命名。
此寺当时已创建700余年,体制齐备,壮丽雄伟,实际上是当时印度文化的中心。寺中藏有极多各家各门经典,又聚集着极多著名学者。寺院住持是戒贤法师,已有100多岁高龄,学问、道德为全国景仰,被大众尊称为“正法藏”。
戒贤对这位来自大唐、万里跋涉、精诚动天,又才赋出众的弟子也是十分看重,寄予无限希望,多方予以鼓励,并以上宾之礼相待,每日供给他担步罗果120枚、槟榔20颗、豆蔻20颗、龙脑香一两,以及大人米一升。
“大人米”是当地特产,米粒特大,做饭鲜香,平时只供国王和最有成就的学者。此外,还专门拨给玄奘侍者和婆罗门各1人,帮助料理生活。玄奘若出外,还可以乘“象轿”。待遇之高,几乎只在戒贤一人之下。
在优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玄奘毫不懈怠,抓紧时间,紧张汲取各种思想文化营养。唐贞观十五年春初,著名的曲女城大会开始。
五印度十八国国王、精通大小乘思想理论的僧人3000多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教各道教徒2000多人、那烂陀寺僧侣1000多人,以及印度各国各界有身份地位之人,共赴盛会。盛会千载难逢,远近观礼之人,更是如山如海,象、舆、幢、幡,充塞几十里。
玄奘为大会论主。根据习俗和辩论规矩,先向大众声明,如果有人能够对于他提出的观点据理制伏,能够对于他挂出的佛经并改动一字,作为论主,他将砍头以谢。
18日会期已毕,对于玄奘的精辟见解,无人能破。戒日王宣布会终,心中叹赞至极,极是欢喜。散会之日,戒日王赠送玄奘金钱1万、银钱3万、上等毛毡100具,十八国国王也纷纷向玄奘赠送珍贵礼品,但玄类一概推辞不受。
会后,玄奘向师友及戒日王辞行东归。戒日王以及五印度诸国王苦留未成,只得举行盛大送行仪式,送玄奘归国。
贞观十五年,42岁的玄奘启程回国。贞观十九年正月廿四日,玄奘终于又回到阔别将近20年的故国之都。这年,他已经46岁。
当时唐太宗因为正要出征高丽,住在洛阳行宫。他命令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等朝中要员,代表他接待玄奘。玄奘到长安之日,数十万群众争相出迎,摩肩接踵,道途阻断,以至人不能行。
玄奘当日无法进城,只得暂住郊外馆驿。是夜,京中人民通宵不寐,候于道旁,等待第二日一早亲睹大师风采。玄奘回长安后,即着手组织译经工作。在朝廷中央的支持下,征选各地有名的高僧学者前来参与译经。
一些著名人物,如法藏、道宣、辨机、怀素、许敬宗等,都曾是玄奘译场中的工作人员。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玄奘就以干练的办事能力,在长安弘福寺将规模完整、人员精干、分工精细的译场组织完备。
这年,又应太宗李世民之命,由玄奘口述,辨机笔录,再经玄奘作文学修润,撰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共12卷。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名著。
书中记载了玄奘在十多年间亲身经历的10个国家和根据传闻的2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交通地理、道德习俗、政治文化等状况它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地区各国历史、地理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并对考古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近一百多年来,此书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化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印度,考古学者更据此书记载,将一些佛教圣地,如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那烂陀寺的遗迹一一探查发掘了出来。
玄奘还将中国道家经典“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此书对以后兴起于东印度一带的密教的有关著述及修法方式,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唐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