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被应用於生产过程, 渗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可引起他们素质的变化, 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比较活跃,生产关系是形式,则相对稳定,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必然发生矛盾。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1 )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质的阶段上,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 2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 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363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变革以继续维持它的存在;
而当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所以,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新生产关系的创立,都是客观的必然。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地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两个原因:
① 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从而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作用。
② 它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余地。
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合乎规律的变革,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都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形成以后不到 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就是一个证明。
(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阻碍作用分为两种情况:
① 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 当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阻碍作用。
拓展资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它是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着眼于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突出问题。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重大举措,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参考资料:
标签: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