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两代皇城故宫是如何排水的?内有“明沟暗渠”,外有“护城河流”

两代皇城故宫是如何排水的?内有“明沟暗渠”,外有“护城河流”

2023-07-13 06:08:44 编辑:join 浏览量:593

两代皇城故宫是如何排水的?内有“明沟暗渠”,外有“护城河流”

前言: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城,又称紫禁城 。占地面积十分广袤,以三大殿为主——大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左右对称,约有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其余大大小小的偏殿、房屋等超过九千余间。

即便是处在历史颠覆、朝代更迭的转折时期,故宫的金碧堂皇、壮观恢弘也是极其少见的。纵使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却只有极少数的皇城被留下来了,经历过战火冲击,便只剩一副残骸。相传,盛世唐朝的皇城大明宫,更是恢弘大气,可如今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故宫雪景

战火纷飞、归于和平,紫禁城的容貌虽与从前有异样,却仍然矗立着,诉说着它经历过的几百年的历史。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段历史,而是 紫禁城精湛的排水系统 。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雨季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爱着雨季的清凉和雨点混合着泥土、青草的芬芳,可是,这排水系统总是和我们作对,天上落下的雨却不能融入大地,浸泡着公路、淹没了花草、冲走了房屋,梅雨总是这么任性。

紫禁城是北京最大的木质结构,木质房屋最怕之物,无非火种与水流 。木制房屋若是被水浸泡了,木材膨胀便会导致房屋的结构偏离,非常危险。故宫已经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近600年,但是却从未遭受水害,那么,故宫的排水系统究竟是如何设置的呢?

下雨时的故宫

内部排水

据说, 当时主持修建紫禁城的人便是民间匠人—— 父子两人 ,父子为人十分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年纪轻轻便已小有名气。受命修建紫禁城,从设计的图纸到实物几乎分毫不差,规模大小也完全按照计划。

父子出身于江南,临海地区,暴雨接连不断,洪水犹如猛虎,他们深知水患之可怕,且皇城并非一般之处,稍有差池便会引来杀身之祸。父子两人及参与修建的民夫,上下一心,对故宫的防水设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何保证一个建筑免受水患?

第一个答案便是高:保证这个建筑物处在地势最高的地方 所以故宫的的每一座宫殿之下都有象征着帝王威仪的须弥石座,其次内部的所有道路均设计成中间高、两侧低,在一定程度上将水排往两侧。

其二,排水的本质便是让排水的速度高于降雨的速度 一味的倾斜建筑地基当然是不可能的,否则,建筑的稳定性将无法保证,那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第一:倾斜 。

故宫的建设并非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北高南低,形成坡度, 高度差约为1.22米 ,重力带来的影响会让水沿斜面流下,便达到了排水的功能。但是紫禁城的跨度极大,加上地面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这种坡度带来的排水效果被极大的削弱了。显然,单靠这一种方法不能达到排水的效果。

中间高、两侧低的屋顶

其次,为了让屋顶的雨水顺利落到地上,故宫内所有的宫殿都设计成坡屋顶,中间高、两侧低 。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形式。另外,屋顶的瓦片排列形式十分整齐,将斜坡的屋顶分为一条条沟壑,称为“ 瓦垄 ”,十分利于雨水下落。而且每一列的最后一片瓦被制作成三角形的,称为“ 滴子 ”,让雨水成直线状下落。

第二:纵横交错的明沟与暗渠。

为弥补斜面的缺点,设计师还在紫禁城的地面上布置了许多明沟、暗渠。每一座房屋周围都有石水沟,称之为明沟,从瓦檐滴落到地面的水大部分流入明沟,再几经辗转,经过“钱眼”流入暗沟,暗沟的设计更为复杂,埋在地下,纵横交错,干线与支线众多,贯穿各个房屋、宫殿,形成无懈可击的排水系统。

排水的龙头

第三:定时清理。

雨水混合着凋零的叶片,一同流进了明沟,日积月累,叶片慢慢积累,钱眼被堵住,地上的水被挡住了去处,也就意味着排水系统失效了。当然若是一条不起眼的明沟也不能造成什么影响,可若是流入东、西护城河的沟渠被堵塞了的话,恐怕整个皇宫都会遭殃的,所以皇帝也会定时派人前往清理垃圾,以确保雨水流通顺畅。

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如此规模的地区,雨季的降雨量如此之大,倘若只是一味排出城内,那城外的众多百姓又该如何呢?叶落归根,雨落归地。 天上落下来的雨,融入大地,滋润万物,而后重新回到天空,如此往复。

故宫-青石砖

所以让雨滴滋润大地,与地上的植物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选择。 想必 父子也是通晓此道理之人,所以使用了青石砖,这种砖十分厚实,坚硬度很好,而且青石砖更利于雨水渗透。

外部排水

雨水落到地上,一部分透过青石板,被泥土吸收,另一部分顺着明沟、暗道流淌,逐渐积累起来,皇城内部的水排不了,便只能排到皇城之外了。

第一层,内金水河和大明濠、太平湖 内金水河约为两公里,并非死水,上下皆可流淌。皇城内多余的雨水首先便流入内金水河,所以内金水河的作用十分重要。 内金水河不仅起到美化皇城的作用,更是守卫皇城的重要地区 。内金水河是皇城外部排水的第一层,内部的水经过明沟、暗道聚集到内金水河,防止城内出现洪涝灾害;其次, 在遇到火灾的时候,里面储存的水便是最好的选择。

故宫-内金水河

在故宫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未遭受过一次水患,这乃是内部精巧设计的排水系统的作用。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时代,工匠们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和先进的意识,才产生了如此恢弘壮丽的中国传统建筑。

第二层,西苑太液池和后海 第三层是外金河与护城河 护城河距城墙20米,河宽50米,长约三千八百四十米,深五米,将整个紫禁城环绕起来,蓄水容量达五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立方米。

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起到的作用是防洪防水,这第三层所起作用更重要。

故宫-护城河

首先护城河最首要的作用便是保护这座城池 ,即便兵临城下,也未必能拿下这一座城池,河宽且深、城墙耸立乃是易守难攻之地。一时的安稳盛世并不代表永远,外敌入侵、人民起义、内乱爆发、饥荒、水患等种种因素都可导致国家动荡,甚至倾覆山河,护城河便是阻断火势蔓延的隔离带,护城河始终护着皇宫,为皇帝与文武百官带来不可多得的关键时间。

其次,紫禁城蓄积的水经由内金水河、太液池最终便排入护城河,保持蓄水。 其实,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不只是皇城之内,还有皇城之外。这紫禁城之内,目之所及之处,排水泄洪的孔洞、沟壑无所不在,高堂大殿、后宫寝殿的排水系统无所不经过深思熟虑,而施工之人也丝毫不敢怠慢,想必在如此精良的制作下,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已经降到最低了。

故宫-护城河

反观皇城之外,贩夫走卒、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如此广袤的一片土地,其排水系统却并没能妥善安置。倘若暴雨连绵,多日不停歇,最终皇城之外的洪涝想必更有可能发生。 护城河的作用也便显露出来——防外洪。 此时护城河便是防洪的第一线,由于护城河的容量很大,即便发生了洪涝灾害,护城河便首当其冲,容纳了外来之水,以保护皇城。

如今故宫已走过近600年的历史,见过不知多少狂风暴雨,至今仍然矗立在世界上,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故宫雨景

总结

倾盆大雨、狂风暴雪,天灾人祸,并非人力可控。可人类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近年来,梅雨季节,洪涝灾害多有发生,多少人在第一线抢险救灾,英雄事迹,自当铭记于心。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即便我们无法拯救世界,或许可以让更少的人卷进灾难。城市的排水系统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又又几个地区的排水时真正起到作用的呢?

多少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经不起考量,穿着白色的鞋子出门,等回来时早已沾满了泥土,泥水渍就像花纹一般印在鞋子上。雨水本该可以流进下水道的,可是这里的下水道偏偏还往外吐水,这究竟是为何?

故宫排水的龙头

即便几百年后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着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人才,可城市的排水系统却如此残破不堪,完全不能与故宫相提并论。有人戏称:不如坐船去上班。

古人的精巧的智慧和精湛的技术早已成为时光中最美的画卷,我们或许无法得知这些技术,但是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去探索未来,探索如何让我们的城市免于水患之灾,探索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成为美丽而实用的,而并非徒有其表。 我想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市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更是一个历史、美学等种种方面皆有自己独特看法的全面人才。

标签:明沟暗渠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20722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