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有哪些 婴幼儿期出现的特殊心理现象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有哪些 婴幼儿期出现的特殊心理现象

2023-07-12 01:40:59 编辑:join 浏览量:578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有哪些 婴幼儿期出现的特殊心理现象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不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成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婴儿对周围事物、人物、环境产生相应的感知能与运动能。客观条件良好,会使婴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与情感,反之会产生烦躁与恐惧。

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

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语言

幼儿期(1-3岁)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加强了调节作用;

并且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饮食,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

除母爱外,家庭、保教人员应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

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性格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

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

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

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

婴儿也有心理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

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

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

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

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说,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

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时期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

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家庭缺陷对婴儿心理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他们养育的婴儿也总显得很忧郁。

这说明刚出生的婴儿虽不明白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但是他们却能敏感地警觉周围发生的微妙变化。

如果夫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当然,婴儿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吵架,吵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从中学会憎恨和仇视。他们的神情也很忧郁,这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交流。

非言语信息交流包括人的表情、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的高低等等。这种信息作为言语信息的补充而存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还不懂许多道理,他们很容易在情绪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非言语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父母在家中经常无故发火,常给孩子脸色看,这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胆小、内向。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 新生儿的触觉已很发达,尤以嘴唇、手脚掌、前额和眼睛更为突出。当嘴唇触到物体时,会发生觅食反射。痛觉发展也快,用电刺激第一天的初生儿,他起初可忍受85~90伏特,第4天就再也不能忍受了。

3个月婴儿对33℃和31.5℃两种不同的水温也有不同的反应。

婴儿期肤觉相当发达,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肤觉的条件反射。如洗澡、洗脸的水温应适宜,动作要轻柔,否则会引起婴儿厌恶,形成消极条件反射。经常接受爱抚的婴儿,表情愉快,反应灵敏,如婴儿啼哭时,母亲轻轻拍拍,就会安静入睡。国外有人报道:婴儿会出现皮肤饥饿症,常需别人抚摸。经常受父母爱抚的婴儿,生长发育也较好;而孤儿院的孩子,身心发育均较差。近年多主张产后母婴同床,尽量多接触婴儿皮肤,既方便哺乳,又可增进母婴感情。

嗅觉: 新生儿可辨别某种气味,但还不稳定。

4个月的孩子可有较好的嗅觉。这可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和心率是否增快等进行观察。比如给婴儿嗅酸醋时皱眉头,嗅蜂蜜就不会皱眉头。

为了促进婴儿嗅觉的发展,开饭时,把婴儿抱在餐桌边,让他闻一闻食物的香味;日常抱他到户外嗅一嗅花果、树木的气味;冬天成人擦面膏时,顺便把手掌给婴儿嗅一嗅,对他说:香啊!香啊!

味觉: 孩子出生半个月后,喜欢吸吮甜味食物,对苦味食物则常会皱眉或转头拒绝。

3个月吃惯母奶的婴儿,有时会不愿吃牛奶。

因此,给婴儿添加辅食时,应注意食物气味不宜过浓,太甜太咸都不适宜。

视觉: 初生几天的婴儿,不会凝视任何物体。两周后开始出现视觉集中。两个月后眼睛会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后会跟踪运动着的东西。

孩子越长大,视觉集中的时间也越长,看到物体的距离也较远些。比如满月前后的婴儿只能注视1~1.5米远的东西4~5秒钟,3个月的孩子能看4~7米远的东西5~10分钟,到半岁时大多能看远距离物体,在母亲诱导下可看到天上的月亮、飞鸟和路上行人、车辆等。

婴儿会分辨颜色吗?孩子的辨色能力常在4个月左右开始。但3个月时,有些孩子已对红、绿二色有不同表现;4~8个月时喜看红、橙、黄等温暖颜色,不喜欢看蓝、紫等冷色;3足岁时可区分红、蓝、黄、白、黑等基本色;4岁后常可分辨粉红、淡蓝等混合色。

婴幼儿对红色最感兴趣,还有视觉偏爱,如特别喜欢注视母亲的脸和清晰的图像。

要促进孩子的视觉发展,应从新生儿开始让他们经常看到彩色的玩具或图画。

可将玩具挂在婴儿床边附近,并经常移动位置,让卧床的婴儿能习惯向左或右注视,以免发生斜视眼。

听觉: 初生儿能听到声音吗?

有人认为羊水堵塞耳朵,不能听到音响。近年的研究证明,新生儿生下不久便可听到声音,但找不到声源。两个月时听力逐渐发展,3~4个月婴儿闻声可转头,可找到声音来源;有些还能分辨不同的音响,会倾听音乐,对摇篮曲、儿歌表现出安详愉快,听到妈妈的声音格外高兴。

听觉对语言有促进发展的作用。辨别声音的能力提高后,为以后学说话准备了条件。

故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常对婴儿讲话、唱歌,玩一些会动的发出声音的玩具,可促进孩子听力和视力同时发展。

·孩子哭闹的选择性

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亲面前常以哭闹来进行“威胁”,进而达到目的;在严肃的父亲面前,却变得十分乖巧,从不敢尝试以哭闹来达到目的。

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独生子女的一种心理现象:哭闹的选择性。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哭闹的选择性主要是因为孩子从小在不同的人面前哭闹,受到不同的强化所致。比如,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母亲面前,只要一哭闹,想要什么,肯定就能得到什么——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而在严肃的父亲面前,以哭闹作“威胁”,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有时还挨一顿打——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负强化。由于大人的不同强化,所以孩子的哭闹任性行为也就有了选择性。

教育启示: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如果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不哭闹,我们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不要等到他哭闹后才给予满足,否则就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凭他怎么哭闹,也不能满足他——这方面父母和爷爷奶奶们态度一定要一致且坚持到底,否则也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给以后的教育带来障碍。

·正常的自言自语

在孩子3~5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做游戏时常常一边做着各种动作,一边叽叽咕咕地说话。

比如有位4岁多的小女孩假装给布娃娃打针,并对着布娃娃说:“你生病了,我给你打针,要勇敢,不要哭泣……”又如,在下棋的时候,在走棋之前,有的孩子也常常自言自语地说:“应该这样……

不对……先走那个……这就好了……”

分析:对孩子的自言自语,许多父母很是担心,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发展的一个的阶段,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思考问题过程的一种“伴奏”,到6~7岁时大多数孩子能将这种“伴奏”转变为“默默的思考”——像我们成人一样,只有当思考发生困难时,才会再次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教育启示:孩子的自言自语有两种:一是游戏语言,一般3~4岁的小孩子在一边游戏或活动时,一边自言自语;二是问题语言,它往往发生在孩子5岁左右,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怀疑时就会出现自言自语。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自言自语现象,做父母的没必要担心,一般7岁以后,它会自行消失。

标签:心理健康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20462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