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没看过“黑心”童书《打架的艺术》孩子就不会拥有正确的:打架观

没看过“黑心”童书《打架的艺术》孩子就不会拥有正确的:打架观

2023-07-05 10:34:02 编辑:join 浏览量:618

没看过“黑心”童书《打架的艺术》孩子就不会拥有正确的:打架观

刚给儿子买了一本《打架的艺术》,还没给他看,就看到一则报道,说这是一本黑心童书,教唆孩子“打巨人”,严重的话会演变为校园霸凌。这个观点吓了我一跳,我不禁想要问:既然是黑心童书,为啥还会出版?为啥还会上架出售呢?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看过本尊之后,我想说:质疑声来源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其实《打架的艺术》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小朋友来看一看的, 作者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科普视角,引导孩子重新审视“打架”这个活动,重新定义了孩子们的“打架观”。

一、《打架的艺术》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它的争议在哪里

对于《打架的艺术》的负面评价,来源于台海网官方账号,具体就是说这本书有整页持枪军人及坦克车等重型武器绘图,涉嫌恶意引导。

但《打架的艺术》这本书在豆瓣评分9.2,当当好评率99.9%,可见,还是有很多父母认可这本书的。那么,这本书里究竟有哪些内容引发了争议呢?

1、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直面“打架”问题

《打架的艺术》直接在孩子面前谈论打架这个问题,有家长认为,这是在提倡打架。书中还谈及了打架的历史渊源,提到:从古到今,人们在打架这件事上,却一点没变。这让家长们畏之如虎,觉得这就是在大肆宣扬打架。

2、有战争场面,引起成人不安

书中有绘制“战争场面”,有部队、有飞机大炮,这让家长们感到十分不安,台海网表示:重型武器的绘制,涉嫌引导孩子“打巨人”,严重的会演变为校园欺凌。

3、全文以正向视角看待“打架”,没有任何批评教育内容

《打架的艺术》的作者以全新“科普视角”解读“打架”,详细论述了“打架”的历史起源、打架的用处、打架的原因、打架的类型、成人的打架、女生会不会打架、打架的规则、打架的结果和意义等等。

但唯独没有一句“不可以打架”这样的话语,这种非正面批评教育的模式,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担心,怕孩子认识不到打架的害处,怕孩子会因此更加乐于去打架。

综上所述,这确实是一本容易引起争议的书,既然它是想要针对“打架”这个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打架的各种害处”呢? 其实《打架的艺术》之所以会被批为“黑心童书”,这是陈旧的教育理念在作祟。

二、为什么《打架的艺术》会被批为“黑心童书”

《打架的艺术》之所以会引发争议,甚至被评为“黑心童书”,这是因为我们没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书作者大卫·卡利(David Cali),是意大利著名童书作家,目前为止,他已经在25个国家出版了90多部作品,荣获了无数奖项,包括IBBY国际青少年文学奖、德国白乌鸦奖、法国公民文学奖等,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趣味且富有哲理。

大卫·卡利就像是在儿童世界走失的成人一样,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内心。 在《打架的艺术》中,他打破了成人对于“打架”的负面标签,利用“科普式”的写作手法,让成人看到:在儿童眼中“打架”其实是件这么好玩的事。

而作为读者,我们为什么会有丝丝隐忧,总怕这本书会带坏了孩子呢? 这是我们陈旧的“说教式”教育理念在作祟。

说教式教学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在说教式教学中,老师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该相信的,什么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该考虑的。而学生的任务仅仅在于记住老师所说的,并在要求时重复老师所说的话。

说教式教学,可能正是我们本身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因此这种模式也就深深地雕刻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直接面对“打架”问题,不遮掩、不说教,还把这个“坏行为”讲解得头头是道的绘本时,我们从心里就有点虚,总觉得:这样真的好么?这不是把我家孩子教坏了么?

其实,打架这个事件是一定会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即使是再老实的孩子,也不可避免会在学校打一架,即使是女生也不能保证童年一直不打架。 所以,想要不在孩子面前提及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而事实上,面对孩子打架,很多家长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该说的也都说了,该打也打了,但孩子还是在学校频频惹祸,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这也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说教式教育理念早已过时,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素质教育中就包括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说:要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只有他们自己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时,教师才要去开导和启发他们。

在对孩子进行“打架”教育的时候,也要遵循“启发式教学”这一教育原则。也就是说, 必须以孩子为主体,要认识到:只有孩子自己愿意改变,才能真正化解打架困扰。 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制止,是不能收到好效果的,相反,一味地压制,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谁说男孩不好养》一书中提到: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如果不让孩子打打架、发发飙,往往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因为普天下的男孩有个特点,就是 只要不是自己经历过的,靠身体记住的,就不能理解那种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不必害怕与孩子谈论打架,也没必要“闻架色变”,谁小时候还没打过架呢?孩子们恰恰是通过自己经历过的“打架”,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像大卫·卡利在《打架的艺术》中所做的一样,大大方方地跟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共读这本书。

对于从来没打过架的老实孩子来讲,这本书能够刷新他们的“打架观”, 让他们没那么胆小,也没有那么害怕打架这件事。 这个认知可以成功地让孩子脱离“被害者”角色,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经常惹祸的“打架”老手,这本书也能刷新他们的“打架观”, 淡化对于打架的严厉批判,可以弱化孩子的抵抗心理和逆反心理。本书轻松幽默地告知孩子:打架是一种艺术,需要恰到好处。并用科普的形式,教育孩子:如何才能成为打架艺术家。 《打架的艺术》将教育隐藏在诙谐幽默的科普故事中,可谓高级启发式教育绘本。正是因为它的教育了无痕迹,这才让它成为招黑体质,引发争议。 其实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传递了正向的“打架观”。

三、《打架的艺术》究竟传递给孩子哪些正向的“打架观”

《打架的艺术》一书的插画是十分讲究的,本书的插画师塞尔日·布洛克(Serge Bloch),是法国著名童书和报刊画家、插画家,欧洲幽默图画协会会员。 他在本书中使用了儿童涂鸦风格,将“打架”这个主题,很艺术地呈现出来。

故事开篇,就是一幅关于打架的混战图,配文:下课啦,今天的下课时间和每天一样……打架啰!

绘者对这个打架的场景,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他并没有真实地刻画打架时暴力和血腥的场景,而是只绘制了头、胳膊、腿等零散部件,配以爆炸式的背景,渲染了孩子们打成一锅粥的既视感。

这样的设计即避免了给孩子带来心理不适,也充分地表达了配文的意思,可见绘者的用心。

开篇第一页就告诉孩子:打架是每天下课时间的常备项目。 用这种夸张搞笑的写作手法,作者成功化解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敲开了孩子们的心门。 在成功被孩子们接纳之后,作者开始了对于“打架观”的科普教育。

1、打架是一种消遣

首先, 作者以科普的口吻,为小读者解释了“打架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打架的好处多多,尤其对身体好极了,它可以:活动手臂的关节、伸展腿上的肌肉、加速血液循环、充饱肺部氧气、测试胃的承受度,以及裤子的松紧度。 痛痛快快打一场架,相当于做了一次全身锻炼。

这样的言论,看起来是在鼓吹打架的好处,煽动孩子们去打架,但实际上却是在默默地改写孩子们的“打架观”。 孩子们心目中,打架可能是为了反抗、为了争夺、为了取胜,但作者说:打架是为了锻炼。哈哈,多么好笑,原来打架也有好处,这平衡了对于打架一面倒的负面评价,中和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 作者分析了打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或者只是为了好玩,或者是为了一支四色笔。同时,作者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提醒成人,不要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谁起的头?你们为什么打架?这类问题通常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小朋友自己有时也不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

打架其实就是一场不知从何而起的游戏,打得兴高采烈时,谁又知道是为什么呢? 对于原因的探讨,不但为成人答疑解惑,也认同了小朋友的心理感受,让他们有种被理解的感觉。

再次, 作者对于打架的结果进行了探讨:大多数时候,打架什么都得不到,有时候你仔细看着你打架赢来的东西,比如一支四色笔,你会觉得它也没什么价值,有时你还不得不把它还给它的上一任主人。

作者这是在引导小读者进行思考: 尽管我们对于打架乐此不疲,但其实打架却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 当然,除了争抢到的东西,打架还有可能留给我们一些伤疤或红肿,这将成为我们的谈资。但在与朋友炫耀你的辉煌战绩时,注意别太夸张,不然朋友是不会相信的。

经过一番科普和探讨,小读者们会发现,其实打架并不是十恶不赦,但也没有多么高的价值。 通过打架不并能获得什么,在儿童世界里,打架就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家长不用太紧张,孩子也不用被骂得很惨,更不用为了逆反家长,就特意地去打架。这方面的精神压力缓解了,孩子们在打架时也就不用太较真,输赢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不用为了赢太拼命。

2、打架是一种传承

说到这里,肯定有家长坐不住了:孩子在学校总惹祸,难道都是“没什么大不了”?或者:孩子在学校总受欺负,这还鼓吹打架不必太紧张?还有没有人管了?您别着急,后面还有两条“打架观”,补全所有打架观之后,才能正确认识“打架”。

第二条“打架是一种传承”,延续了第一条的减压作用,让家长明白: 打架是没办法百分百避免的;也让孩子明白:打架自古有之,大人有时也有打架的冲动,所以小孩子打架并没有那么另类。

《打架的艺术》: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世上就有了打架。“这是我的长毛象!”“不,是我的。”第一场各说各话的打架,发生在公元前一百万年。

可见,打架这个事物是有传承的,自古有之,不是说禁止就能禁止的。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和著名生态学家洛伦兹都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如果一味地压制这种本能,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反而遇事更容易诉诸武力。 我们能做的是淡化和归正,淡化就是不一次次地说教;归正,就是要重构孩子的“打架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也在发生着悄然无声的变化,但在打架这件事上却从来都没有变过。现在,孩子们仍然会因一言不合就打起来,而成人就完全保持理智么?当然不是。

在成人的世界,有一些用来发泄打架欲望的游戏:比如相扑、拳击。 作者在这里特别说明,打架在成人世界演变成了一种娱乐大家的运动。

紧接着就是最受争议的“战争画面”,作者用儿童简笔画的笔法,绘制了坦克、大炮、军队、战斗机,但这些都是卡通版的,像孩子们的涂鸦,并没有任何血腥场面。同时配合文字阐述: 在成人世界,对抗型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娱乐,但战争却完全不是开玩笑的。 侧面强调战争的严肃性,提示孩子们:不要因为目睹战争场面,就想要去模仿。

同时重塑孩子们的“打架观”:真正的打架是一场游戏,但如果是为了仇恨打起来,那就完全不是游戏了。 无论是成人世界或是孩童之间,为了仇恨打架都不是打架的艺术。

作者在此引导小读者们进行思考:怎样打架,才符合打架的艺术? 如果是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情或纠纷,请不要用打架来解决,打架仅仅是一种艺术性消遣,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心里有仇恨或委屈,可以选用其他方式来解决,比如直接沟通、请求成人帮助等。

《打架的艺术》用科普的视角,看似向儿童普及了“打架”的历史传承,实则在潜移默化地修正孩子们对于“打架”的认识,让孩子们认识到:不用打架来化解仇恨,这才是打架的艺术。

3、打架是一种艺术

通过前面对于“打架观”的修正,作者将打架提升到了艺术范畴,既然是艺术就需要讲究一个“美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打架有美感,成为一项艺术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对称才是美 大块头对小个子?三个欺负一个?这是不对等的, 中国美学讲究“对称美”, 所以这种打架不够艺术。大家喜欢的打架是:个头相当、体重相等、人数相同,这样才是打架的艺术。

这里作者给打架做了各种“对称”的限定,最大限度降低了打架的伤害性。 如果孩子是匹脱缰的野马,家长老师都对他的打架行为没有办法,此时,至少要求孩子保持打架的艺术吧。如此,对于滥打来讲,也是一种文明和进步。

魔法暂停键 打架如果一直停不下来可不好,那么打架的艺术就是:当听到这些魔法句子时,马上停止。比如:妈妈喊吃饭,老师来了,有小朋友眼睛进沙子了,有小朋友重要的东西掉了等等。

这里作者将打架设计成一种可以随时暂停的艺术,而且暂停的条件都非常初级。 不会等到有小朋友受伤了才停止,而是只要有小朋友提出异议,比如“大喊自己眼睛进沙子了”这类要求时,一起做打架游戏的同伴就要停下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打架的艺术》的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界定,让小读者明确:如何才能艺术地打一场。 只要孩子们将打架的艺术进行到底,他们就会发现:有时候不打不成交,小伙伴之间的友谊,恰恰是他们遵守艺术规范的最好回报。

打架是一种艺术,这是本书要传递给孩子们的终极“打架观”。 拥有这种打架观的孩子,能从“打架”中学到“公平”和“适合而止”,同时他们还能因为从事这项艺术,而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在成人后,对他们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处理同事关系和事业竞争时都能更加游刃有余。

结语

《谁说男孩不好养》一书中提到:有了类似于打打架、发发飙这些切身经历,小男孩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具有丰富灵活性,同时回避危险,能力又很强的男人。

当然,这并非是说要鼓励孩子去打架,而是要首先帮孩子把“打架”这个有些本能,有些历史传承,又有些娱乐性质的活动,归正到一个艺术范围内,让孩子先学习“打架的艺术”。

《打架的艺术》就是这样一本入门级科普绘本,这样的一本书不能代替所有关于打架的教育,但却给“小霸王”和“受气包”找到了一个达成共识的契机。 通过阅读,小读者们可以各取所需,进行双向调节。

这样一本好书,被评为“黑心童书”实在是有些冤枉, 虽然作者没有正面说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们带入了打架的艺术世界,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非攻击性的打架氛围,让每一位翻开绘本的小朋友,都能会心一笑。

《老子》有云:圣人……行不言之教。 很难想象,老子的哲学观竟被一位意大利童书作家,在《打架的艺术》中应用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享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吧。

标签:打架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19047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