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知识>许地山简介20字左右

许地山简介20字左右

2023-06-06 10:26:42 编辑:join 浏览量:548

许地山简介20字左右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后落籍福建龙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

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陈寅恪的梵文老师,西方汉学家钢和泰教授在北大教过梵文,学生有罗世方等人,编有北京商务印书馆版《梵语课本》和《梵语诗文图解》等书籍。

扩展资料:

生平

许地山于1894年2月3日(清光绪19年12月28日丑时)生于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自家庄园窥园(人称马公庙许厝),乳名叔丑、丑官,母吴慎。父亲许南英是清帝国台籍进士出身,襄助刘永福在台南延续台湾民主国,鼻祖许超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住在荷兰管治下的赤崁教书。

1895年末1896年初,许地山三岁时(约18个月)随母、大伯父、婶等二十多位家人逃到台南府城南门外,后由安平港坐船离台到汕头,住汕头浦(今广东省汕头地级市金平区莲街道)桃都的许家祠堂,1896年在浦由吴献堂先生开蒙。

父亲许南英在台湾民主国事败后从安平经厦门到汕头依亲,到东南亚暹罗、新加坡等地发展,后来寄籍福建漳州龙溪,在广东工作。从父亲南洋回到广东后,许地山跟随家人移居广州府城,在广州读书多年,学会了广州话、粤曲、粤讴、琵琶。

许地山母语是台湾话及潮州话,从小受书斋的传统汉学教育,在广州入读新式学堂,能操流利的广州话、漳州话、官话及英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南英到闽南做行政工作,许地山便在漳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书,第一份教职是在龙海,又曾经到缅甸仰光的侨校任教。

1912年,许地山跟随父亲首次回到日治时期的台湾访亲。1915年与台中雾峰林家的小姐林月森订婚,林月森家住漳州,1918年婚后生女儿许懋新,1920年夫人林月森病逝。

1917年,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文科宗教学院。1920年取得文学士(Bachelor of Arts, B.A.)学位后留校任教,做过包括周作人在内的几位教授的助教,还在燕京大学神学院读神学。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许地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和比较宗教学。1924年得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 M.A.)学位,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学、印度学、梵文等,并研究佛教。习得法文、德文、希腊文、拉丁文及梵文。

1926年得牛津大学文学学位(Bachelor of Letters, B.Litt.这个牛津学位学历上相当于台湾的文学硕士学位,但对学力的要求比普通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高。

许多攻读这个学位的研究生都已有文学硕士学位,钱锺书在牛津也被授与B.Litt.学位,离开英国后到印度研究印度学。(在伦敦时,建议老舍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寄回中国发表,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课。1929年5月1日与周俟松自由恋爱并结婚。1931年,儿子周苓仲出世。1932年生女许燕吉。

1933年与妻到台北帝国大学做学术访问,与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教授交流,世兄吴守礼做日本语翻译,并回台南会见许丙丁等文化人。

1935年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进行教育改革。此后便住在英属香港香港岛半山区罗便臣道125号直至逝世。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卒于英属香港,葬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编号是甲段11A级3穴2615,墓碑设计平凡简单,上面只写上“香港大学教授许公地山之墓”,及其在世日期,而下款是其儿女。

标签:许地山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rticle/13330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