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伯劳又叫北寒露。在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大多为旅鸟及冬候鸟,少数亚种为繁殖鸟)。国外几广布欧洲中部和亚洲北部,在中亚、印度以及非洲等地越冬。灰伯劳上体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过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黑褐,具白色翅斑。下体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鳞纹。雄性成年灰伯劳,前额基部、眉纹以及眼先的嘴基部为乳黄色,头顶至尾上覆羽烟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但具淡羽缘;尾上覆羽也具淡羽缘并染淡棕;中央2对尾羽纯黑具白色端缘,此白色端缘在外侧尾羽依次愈来愈大,而黑区相应缩小;至最外侧的尾羽的外部为纯白,内部的端部1/2亦为白色,羽轴中段黑色;眼先有一近圆形黑褐色斑;眼周、过眼至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飞羽黑褐,大覆羽具淡棕白色端缘,第3~9枚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内侧飞羽有1~3毫米的白色略染淡棕的端缘。下体灰白色,颈侧、喉、胸、肋及腹羽均具细密的暗褐色鳞纹,胸、胁、腹羽微染棕色,尾下覆羽淡灰白色。雌性成年灰伯劳似雄鸟羽色但棕色调更浓;眼先及过眼、耳羽为褐色;尾羽及翅羽的黑色均沾褐色。下体淡土褐色,满布暗褐色鳞斑。幼鸟上体灰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淡灰白色;下体土灰色满布褐色密鳞斑。虹膜暗褐色;嘴黑,基部黑暗;脚黑色。灰伯劳有18个亚种,中国有6个亚种。①东北亚种。国内分布于辽宁省辽阳,内蒙古赤峰,河北北部,甘肃西北部(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阿尔泰中部,蒙古西咐键隐北(夏候鸟、旅鸟);日本(迷鸟)。②北方亚种。本亚种与东北五种相比较,头部及上体均发灰色,白眉鲜明,肩及尾上覆羽均有更宽的淡灰白端缘;颈、肩染以赭色。下体浅灰,胸部染棕,有稀疏衡厅不明显的鳞纹。国内分布于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吉林,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亮燃辽宁,河北(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贝加尔湖,蒙古(夏候鸟、旅鸟)以及朝鲜半岛(放鸟、冬候鸟)。③准噶尔亚种。本亚种迄今国内未藏标本。据Dementiev(1954),与东北亚种的羽色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认为是后者的个体变异。一般比东北亚种羽色更暗,成鸟的上体缺乏赭色而更显暗灰;下体发褐并有黑褐鳞纹;翅斑较小。国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和天山(夏候鸟)。国外分布于土耳其斯坦(留鸟)。④新疆亚种。本亚种上体淡棕灰,有白色前额、眼先及宽眉纹;肩羽沾白;初级飞羽基以白斑发达,次级飞羽基部亦有白斑,因而在翅上形成双翅斑,下体近纯白色,胸、胁略染淡粉棕。国内分布于新疆喀什(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部经乌克兰到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西部至阿尔泰山北部(繁殖鸟、旅鸟),高加索,伊朗(冬候鸟)。⑤天山亚种。本亚种国内未藏标本。据郑作新(1964)认为上体淡灰,下体较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Dementiev(1954)认为它是新疆亚种homcyeri的同物异名。国内分布于新疆天山(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西部(夏候鸟);伊朗(旅鸟、冬候鸟)。⑥宁夏亚种。本亚种前额基白色并经头侧与宽的白眉纹相连;眼先、过眼及耳羽黑色;上体较horneyeri发灰色,棕色调较少;下体近于纯白。国内分布于宁夏贺兰山,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夏候鸟),新疆喀什、罗布泊(旅鸟)。国外分布于阿斯特拉罕、伏尔加、西伯利亚西部,土耳其斯坦(夏候鸟、旅鸟);阿富汗,非洲东北部(冬候鸟)。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阔叶林带的开阔或半开阔的环境,如林缘、灌丛和低矮的杂木林等处。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到后飞回树枝。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青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灰伯劳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
标签: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