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病床科有一位患者詹婆婆,已有八十多岁高龄,40多年前工作时被3包大米压倒,当场休克。
抢救过来后,下肢已经失去感觉。
由于卧床时间太久,反复出现骶部压疮。
詹婆婆一直由丈夫王伯伯在家贴身照顾,可遇到紧急情况,全家就束手无策了,一点小事也要去医院,来回折腾,很不方便。
2003年开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就在詹婆婆家设立了一张家庭病床,从那时起,家庭病床科关杏莲护士长就会带领她的团队每周上门两三次,为詹婆婆检查身体、换尿管、辅助按摩。
一晃十多年过去,由刚开始接触的不信任到慢慢拉近距离,现在感情如同家人一般。
詹婆婆曾在媒体报道采访中说道:“他们(护士)就像我的女儿!”这是用十多年来的无微不至、真诚守护凝聚而来的一句话,经过了时间的验证。
初心本善,初心本真,唯有坚守才能行稳致远。
家庭病床科关杏莲护士长带领团队每周上门两三次
詹婆婆只是家庭病床科风雨无阻服务的其中一位患者。
截至2018年底,家庭病床科共服务了2600名广州市1-2级残疾工伤职工,帮助他们解决看病难、外出难、缺乏护理知识等问题,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88岁的刘兴业年轻时是广州电机厂一名打磨工人,1959年因搬重物不慎摔伤腰部,双下肢不能运动卧床数十年。
经省工伤康复医院家庭病床科团队的悉心治疗下,现在的他已能独立完成翻身、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
李光耀5年前工作时不慎从高处坠落,紧急送到就近的医院后呈植物人状态多年,后经转介到省工伤康复医院进行系统性地康复治疗加以家庭病床科悉心的照顾,如今已逐渐恢复意识状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建设,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已发展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全省、国内领先的大型示范性康复机构,是全国工伤康复综合基地、国家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平台、华南首家三级康复医院。
康复医院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效,是每一位工康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十八年如一日地践行“厚德精术,助弱扶伤” 的核心精神,为工伤职工提供高品质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康复医院拥有高素质的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技术团队,家庭病床科是其中一个队伍。
这支队伍在康复医院建立的第二年(2002年)就已经成立,至今已有十七年,由单一的护理医疗巡诊,逐渐过渡到综合康复医疗服务,始终秉持爱心无限的理念,为劳动能力鉴定为1-2级、有护理及医疗依赖的工伤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指导和康复治疗的送医上门服务。
目前,家庭病床服务除普通医疗护理巡诊外,还注重功能康复的家庭和社区延伸训练,成立工伤职工互助组,经常开展家庭病床患者互助活动,让患者走进体验社区体验集体生活,培养他们融入社区能力,使患者最大限度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对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广大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离休干部工作,而离休干部不只是党的干部,也是老年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离休干部数量的增加,服务保障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顺应老龄事业发展趋势,适应和满足广大离休干部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出一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8年5月,康复医院成为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为年事已高、自理能力弱、身体疾病较多的离休干部提供便捷优质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医院服务涵盖日常医疗巡诊、运动疗法、中医康复治疗、床边肢体运动治疗等,必要时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专业上门救护、协助转院及住院治疗等综合性医疗服务,极大地增强了老干部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获老干部及其家属的广泛好评,许多老同志向省属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及医护团队送上了感谢和锦旗。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更不是走在街上随意购物。
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道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家庭病床科团队乃至康复医院全体人员就是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真情关爱生命,仁术呵护健康”的服务理念,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卓越,全面康复”的医院使命,每天奔跑在患者之间,只为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承诺。
(通讯员 黄黎锋)
标签: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