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问答>清朝最后的武举人在邯郸

清朝最后的武举人在邯郸

2023-08-14 08:36:56 编辑:join 浏览量:616

清朝最后的武举人在邯郸

赵王陵下的几个守陵村,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又或许是因为靠近赵王陵这个风水宝地,也曾出过许多优秀的人物。比如陈三陵的一门三进士,又比如说中三陵的武举人陈廉。

清末武举人陈廉

陈廉来自中三陵,他的名字夹在发黄的《邯郸县志》“武举”中的一栏, “陈廉,光绪丁酉”。

那么清代邯郸的武举考试情况怎样?邯郸武科也是在清代达到兴盛,其中最为鼎盛的是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由于一时风尚所趋,武生研究弓箭、演习技勇的人,大有突飞猛进的势头,中状元、榜眼、探花者不乏其人。

《邯郸县志》还记载着这样的事,每次考试邯郸都有人中举,有时2人以上, 最多的一次是在咸丰时期,竟有6人中武举 ,成为邯郸武举考试史上一段最辉煌的佳话。

陈廉有弟兄两个,他排行老二。陈家有人在朝廷做事,因此家境比较殷实。 清代直隶省(河北省)尚武之风盛行,陈廉从小聪颖过人,喜好武术,常常舞刀弄枪,骑马射箭。 父亲见他喜欢,就请了"专业老师培训”。

多年下来,陈廉骑马弯腰能把三百多斤的制石抠举起来,跑马射箭更令人叫绝,无人能比。之后陈廉参加了在县、府进行的童试,并于1897年顺利晋升到省考,直奔直隶省保定府参加武举考试。

根据相关记载,那次去参加考试的大约有200多人。 按照大清武举制,第一二场考弓马技勇。轮到陈廉时,只见他飞跃上马,手提弓箭,直奔校场。跑马中他三箭一弓,一连九箭瞬时直击靶心!惹得场外人人叫好!

武举考试骑射

当陈廉放马径直走到300多斤重的制石跟前时,围观的人都为捏他把汗。 (举制石相当于今天的举重) 只见陈廉深吸一口气,右脚一跺,微尘四起,随着一声大叫,陈廉用右手抠住制石,一下子就举过了头顶,并走了几圈,才把制石稳当地放在地上,惹得旁人一阵惊呼。

武举考试举制石

样刀也是应试之一,陈廉稍作歇息,随后来到200多斤的样刀旁边。只见他伸手提刀,用双手举过头顶,又顺势在头顶盘花,舞得虎虎生风!之后陈廉又顺利通过了第三场的“文化课”考试, 他以全省第二的成绩成为清末邯郸的一名武举人。

武举考试样刀

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中有记载,从清顺治年始,到光绪年终,邯郸中武举人的共有93人。 1897年陈廉成为武举,四年后,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大清废止武举制。 因此武举陈廉失去了再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无法参加会试和殿试,也成为了中国最后的一批武举人。

陈廉考取武举之后的生活

陈廉考取武举后,一直隐居在中三陵村生活,并一边习武务农,一边开矿经商。 他性情豪爽,经常在地方做慈善,惩恶扬善,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保卫一方平安。 直到陈廉39岁时,背上生了个疮,最终不治而死。

陈廉成为了武举人,地位有所提升,这也使他的家族兴盛起来。中三陵村原来二三百口人的村庄中,出现了一处显赫的院落,这就是陈廉和他的五个儿子的住处。根据相关人士介绍,原来这里有80多间房。

陈家宅院旧照

现在,这里已经不见曾经的那种辉煌古朴,村南 曾经 还留有一片空旷的低洼地上,当时还有一座坐东朝西的门楼和三间青砖平房。 门楼有3.6米高,宽1. 76米,进深4米,是当年陈家的正门,武举人陈廉就住在这里。

根据介绍,这里原来的门前有一对石墩,雕刻着牡丹缠枝图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见。门楣上还曾悬挂着刻有“武魁”二字的御匾,篮底金字,可惜后来都被付之一炬。

在陈家墙外,八十年代的时候还能在这里看到当年陈廉的练功石和门前的旗杆石。 这些都是用青石作料,四周暗槽铆合,做工非常考究。

陈家宅院外旗杆石旧照

从相关人士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宅院大概的形制。宅院由中院、北院和南院组成,结构大体一致。 进门有影壁墙,东上房五间,明三暗五两甩袖,抱厦前明柱两根,三间檐房,砖木结构。 这座老宅子,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

陈家宅院旧照

在陈宅旧址西面不远处,有一片墓碑,那是陈廉和他逝去的子孙们的安在。清政府曾经赐予武举人一块神道墓碑,上写 “ 贈武略骑尉嘉言陈公神道” ,这块神道墓碑曾经就是陈廉墓的地标。现在这附近又竖起了一座新碑,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陈廉墓

陈廉的一生,从出生到落幕,兜兜转转,始终没有离开中三陵这个小小的守陵村。落叶归根,也许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宿了。

编辑丨莫不觉

出品丨董晓声

参考文献

《邯郸县志》

来源:谁最邯郸

标签:武举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nswer/26477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