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问答>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四)

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四)

2023-08-08 02:34:23 编辑:join 浏览量:623

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四)

四、部分问题解答

上网请带上健康的心理:网瘾络综合症完全是人为的,只要加强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发生。

1、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上网时间每天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千万别打破正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2、上网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选择地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不要漫无目的。

3、上网过程中应保持平稳的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不宜过分投入。

4、千万别深更半夜上网,不要为了省几个钱而搅乱自己的生物钟。

5、不要为了打发时间而泡在网上,其实生活中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比如和同学聊天、打球等都是很不错的娱乐方式。

6、注意操作姿势。荧光屏应在与双眼水平或稍下位置,与眼睛的距离应在60厘米左右。敲击键盘的前臂呈90度。光线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不宜过快。

7、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

8、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9、如果当你发觉自己已经对除了网络外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时,或是一上网便死活下不来时,建议你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一旦出现IAD,不要紧张,要尽早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怎样治疗“网瘾”

心理治疗对成瘾者主要进行心理治疗,比如精神分析治疗、厌恶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但应由心理医生实施。药物治疗可试用抗抑郁、抗强迫药物或抗焦虑药物。

有些专家之所以将沉湎网络不能自拔称为“病理性网瘾”,是因为它与药物成瘾有共同特点,即满足需要的强烈愿望,为达到目的而不顾后果,为了满足强烈的上网冲动而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及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明知上网带来明显的社会、心理和生理问题仍然不能摆脱,停止上网活动后出现生理、心理不良反应,再次上网可以避免生理、心理反应的出现。这些行为特征与药物成瘾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脱瘾药物治疗“病理性网瘾”有一定疗效。

中学生怎样戒瘾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非常容易被网上五光十色的信息所吸引,因此也是染上“网瘾”的高发区。

首先,应该从社会的大环境上,切实保护中学生的活动空间,让网吧远离学校。其次,要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上网群体。家长要掌握孩子每天的作息时间,适当控制孩子的经济来源,帮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旦孩子上网成瘾,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如果发现孩子的性格已经发生变化,如行为粗野、脾气暴躁,就必须配以一定的药物治疗。

成年人也有“网瘾”吗?成年人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容易形成电脑逃避症,特别是一些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必须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一旦染上“网瘾”,成年人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处境,寻找正确减轻自己各种压力的办法。如果已经出现自己承受不了的压力,或者已经形成不良的上网习惯,可以考虑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大学生上网是逃避孤独吗?

大学生中有许多是外地学生,他们来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心里有一种孤独感,一些同学就会转向电脑,从中寻找一种认同感,借以逃避现实中的孤独。大学生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沉溺在网上。

网络对心理的影响迷恋上网的影响。有人认为,如果对上网行为产生快感,并沉浸其中,甚至成瘾,这就和药物、酒精等成瘾一样,会使人丧失时间感,循环往复,导致最后失去自制力。而且男性过分迷恋上网会使妻子感到不满和痛苦,有人把这些妻子称之为“网络寡妇”。有的人的确对网络十分痴迷,只要有时间,就会“泡”在网上,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上网时间长了,我连怎么用嘴说话都忘了。”这是一个“网虫”的自白。网上游戏、交友、恋爱对心理的影响。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我们姑且称之为“身份丧失”。你是一个男人,但是你可以起一个女性的名字,并得到男人的求爱信。从网民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身份丧失”对网上行为和心理有下列影响。平等感。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惟一的不平等是对网络是否熟悉,初学者(被称为“菜鸟”)要受到老练网民的一点轻视。自由感。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身份虚幻感。你可以在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比如生活中一个善良的女孩可以在网上扮做一个强悍而霸道的土匪,或者在聊天室假做男性找一个“女”朋友。这些影响肯定是有利有弊。仅以“身份丧失”为例,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一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青年人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它的不足是会使人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还使一些人有机会对异性进行性骚扰。上网者的心理情感表达的需求。个人网站的主题大多是关于情感的,这表明情感表达是网民的一个重要需要。性心理的表露。网上的匿名性使人们敢于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会担心社会评价。所以在网上性心理的调查比传统形式的调查更可靠。

网上的娱乐心理。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读娱乐性网上文章,是网民娱乐的重要方式。

黑客心理。一般认为黑客(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破坏和侵入的人)大多是青少年,好胜心强,责任感弱。但是这些都是猜测。

上网的人都会得网瘾吗?并非所有爱上网者都会患这种病症,因上网聊天而出现或加重社交障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心境障碍、交感神经系统失调的孩子,大多原来在心理上就存在某些偏差,最突出的就是自卑和人际交往问题。

越是自卑感强的人,其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潜在意识越强,而网上的社交状态正好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

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会让他们体验到无与伦比的轻松、自在,满足个体的控制感。但是,这种来自网上的满足感、控制感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

心理健康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们不会沉湎于网络。而对一些原先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来说,网上的活动具有补偿性的满足感,往往难以自拔。

倘若发现自己“e网情深”了,在现实生活中显得难以适应,同时存在诸多情绪低落、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时,很可能是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请教心理医生也许是更为明智的。

何谓网络双重人格?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

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一般采用语言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这两种交流方式都具备确定性,即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交流的对象,能直接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通过交流给对方留下印象,并影响以后的交往。

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人们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他人交往,尽管有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但这些差异要么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推论或演化,要么可以使他人通过这些差异调整自己的判断,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人,总的说来,它们都没有改变“自己负责任”这一前提。

相反,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匿名性,甚至连性别也无从知晓,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顾虑和尴尬,却也带来了责任感的缺失---每个人都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黑暗,追求宣泄与解脱,久而久之,一些人在网络中“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自己,这个虚拟的人物也许柔情万种,也许可怜之至,也许至刚至强,从而满足了这些人猎奇或实现“理想”的愿望,甚至有人纯粹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骗取他人感情、财物,体现了人性中极不道德的、肮脏的一面,这就使现实中真实的人与网络中虚拟的人无法重合,不能相互印证,从而导致双重人格。

网络双重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因为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某种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

同时,它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媒体披露较多的网恋问题、网络信用危机问题等,都是受害人丧失了自我防御的意识而陷入虚拟的花言巧语中。

可见,网络双重人格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有效予以防范,使网络这一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从而造福于社会。

在认识自身情绪方面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

青少年网民在网上的“身份丧失”,使他们倍感网络的随意、自由,网上的相互攻击、谩骂,不受约束的“网恋”、“网婚”,大量的色情刺激等都容易使青少年对情绪的认识产生错位,严重的还会造成情绪障碍。

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主要弊端是产生网络成瘾、情感冷漠症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

网络成瘾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有的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有的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手段。

情感冷漠症则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网上暴力的认同者受到暴力或者武力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诱导,认为暴力并非都是违法行为,甚至崇尚暴力。

网络造成青少年认知他人情绪的困难,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有许多人会将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现实社会中。

在认知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知识英雄”的盲目崇拜,认为个人修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揽天下。

在自我激励方面解决网上的游戏难题可以带给青少年成就感,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怀。可是,网络的挑战性是无极限的,网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一次网上游戏大多以失败告终。屡次受挫折也会使不少青少年变得悲观、抑郁、消极,甚至颓废、沮丧、绝望。有不少人将这种消极悲观情绪带到学习、生活中,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网络上信息的易逝性造成青少年短期行为盛行,他们对网上信息的频繁变换也会产生厌倦,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致使部分青少年产生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

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主要有: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网恋、网婚等。

网络孤独症是指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进行人际交流,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

我国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中,有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

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网上青少年打情骂俏、变性交友、多角恋爱等随意性、不负责任的行为常发生,由此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一些青少年落入网络陷阱,被骗或遭到意外伤害。

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网上交友”、“网上聊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选择网络,男孩钟情游戏,女孩眷顾聊天,少女特有的虚荣和幻想对交友多了一份期盼,但却少了一份警惕。而正是这种麻痹和无知,使一些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这里是世外桃圆吗?

再美好的事物都有其丑陋的一面,网络如同一柄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在向人们展示其狰狞的一面。

个别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的虚拟化,把其当作犯罪的工具,或利用网上交友之名搞恶作剧,玩弄感情,进行敲诈勒索,或以网友之名绑架报复,骗财骗色,与网络有关的诈骗犯罪和色情暴力犯罪成了新的犯罪侵向。

不久前,山东烟台两名女大学生因网上交友惨遭轮奸,涉案的7名犯罪嫌疑人,大的19岁,小的15岁,过早辍学,法律意识差,又打工在外,缺乏有效的管理教育,小小年纪就走上犯罪的歧途。

受害人更是涉世未深,不知道必要的自我防范,盲目轻信所谓的“网友”,结果身受其害。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市一位叫梅子的女中学生被网友骗到住处奸污。梅子遭强暴后自杀未遂,罪犯被抓获归案。

而另一则消息同样让人警觉,中新网武汉消息,武汉一学生初次与网友见面,就被骗走约四千元的财物。据调查,32%的上网青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3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还有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与违法犯罪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潜移默化的关系。

为什么受骗的都是一些中学生?

其实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无非是借着交友的名义花言巧语使这些未谙世事的少女上当受骗。

豆蔻年华,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奇遇,梦想着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能找到一份别样的友谊,她们心存幻想,以为网络这片虚拟的天空是一方净土,没有龌龊和虚伪,没有欺骗和罪恶。

但是残酷的现实是,网络上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同在,摧花之手,罪恶累累。这里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清白,或者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由于他本身的隐蔽性,更多了一份不可琢磨和无法预知。

有许多的学生在网上袒露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有的还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电子信箱,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

他们认为这很正常,交朋友就应该说真话,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一位心理学者称,青少年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网络具有所有新鲜刺激事物的特点,许多青少年希望通过网络寻找友情,反而把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混在一起,失去了起码的防范心理。我们在感受网络改变世界的时候,不要忘记网络陷阱。显然,互联网的隐蔽性导致了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在网上,青少年不必与他人面对面打交道,他们可以随意改变身份,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恶的一面。同时,青少年往往容易把网络世界当作现实,而一旦回到现实,他们就会有厌倦心理,甚至反感社会,从而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网络可以把现实中的“我”虚拟化,在超脱于世俗的近乎真空的环境中直抒胸臆,流露真我。不过,虚拟社会的承诺本身就存在着质疑,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所有的是否是真实的可靠的,因此在现实中出现偏差也就在所难免。

交流和倾诉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无可厚非的,选择网络也并无不可,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分清楚网络和现实的差距,不能等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可以接纳你的述说,但是不要以为这里的人都是正人君子,品德高尚,这里也有坏人,这里也有罪恶,多一点警惕,多一份世俗,学好自己的学业才是最关键的。

不过,也不要因噎废食,网络毕竟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必要把网络看成是洪水猛兽,网上交友也是良莠不齐,关键是看你如何把握和选择。

上网成瘾是不是心理问题超级网虫问:我喜欢上网,上班时借着工作关系在网上四处游荡,有时趁老板不在还偷偷聊天,下班后不想回家,每天都要在单位呆到守门的大爷来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如果没有了网络,我想像不出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也感觉到了这种依赖,我是不是有“社交障碍”呀?答:你好!

“社交障碍”最主要的表现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往,程度轻重有很大区别。有人是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有人属于挫折性恐惧,因为某些原因而对某些场合某些人存在或强或弱的恐惧心理;较严重的则是见生人就脸红紧张,说不出话。由于轻微的症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很难被察觉。

网络给传统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

传统的人际交往都是“事实”的,很难想像与一个性别不清、职业不明、年龄不知的人交往。而网络把交往带入了一个完全虚幻的空间。

网上的你绝对可以是一个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形象,你可以“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

没有人会知道你说话结巴,也没有人看得到你大脑袋小身体的羸弱形象,你丝毫不用担心被嘲笑,不高兴了拔掉插头完事。

于是,在现实中被压抑的自我就破茧而出了。网络的这个特性不知觉中满足了人与生俱来的渴望参与、合群的原始动力。那些在现实中有着重重顾虑的人可以在这里寻找认同、安慰、发泄,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即使平时并不内向的人也有可能迷恋网上生活,因为很多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可以在这里做到,你可以毫不脸红地求教或谈论自己不熟悉的话题,还可以吹嘘拿手好戏而不遭人嫉妒,因为在网上,你对他人不构成威胁。

网络是虚幻的,也就是安全的,你“出去”了,你可以随时“回来”,你不会受到不想受的伤害,它给你带来放松而不是紧张和恐惧。所以有着任何程度"社交障碍"的人――不论他是不是自觉--都会喜欢上网,关键是如何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标签:痴迷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nswer/25410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