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问问>百科问答>唐代诗人李益:多情诗人薄幸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代诗人李益:多情诗人薄幸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023-07-29 15:40:57 编辑:join 浏览量:614

唐代诗人李益:多情诗人薄幸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诗坛,有一个人因为“薄幸”被载入了史册,甚至盖过了他诗人的身份,他就是中唐诗人,李益。

蒋防《霍小玉传》和汤显祖的《紫钗记》都是以李益的故事为原型创造出的文学杰作,果然,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很受大众喜欢。

李益生于河南郑州,字君虞,乃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家族曾时代为官,可惜到了他父亲这里,家道就落了,即便如此李益自身很争气,少而有才,十九岁时进士及第,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因此,他走进了官场,只不过得到的官职比芝麻还小。

满腹才华的李益自然是想在官场大展拳脚的,可惜他身处大唐帝国盛衰的节点上,注定了他在京城没什么大的出路,走向边塞就成为他唯一的选择,效仿祖上“功名只向马上取”,也是不错的。

在边地几十年的生活,没有让他的仕途青云直上,但使得他对边塞战情、风物、人情既有纵向的积累,也有横向的感知,长年累月的边塞生活为他进行边塞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体验。

作为一个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没有高适、岑参有名,但同样有自己的特点,他的边塞诗与高适、岑参等人一味的雄浑有力,苍劲沉郁不同,他更关注大场景大事件下渺小个体的一己感受,更关怀特定境况下的人性与温度,因而他的边塞诗在写下慷慨悲壮的时候,也写下了感伤柔情。

精选李益诗作品赏析:

1、《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2、《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3、《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本诗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4、《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情调上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5、《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

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6、《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7、《行舟》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诗的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后两句表露诗人思乡的愁绪,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诗中没有明说为何登楼望乡,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岁寒过后,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所有这些诗人没有明确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8、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本诗的前两句的境界极为美好。诗中宫花大约是指桃花,此时春晴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有“灼灼其华”的光彩。晴花沾露,越发娇美秾艳。夜来花香尤易为人察觉,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后两句则用了夸张手法,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这种夸张,仍有现实的基础。“水添宫漏”是实有其事,长门宫人愁思失眠而特觉夜长也实有其情,主客观的统一,就造成了“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意境。虚实相成,离形得神,这里写的虽决不能有其事,但实为情至之语。

9、《边思》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句,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三四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诗人在自赏之中又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10、《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此诗描写主人公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无奈,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诗中主人公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形象地表现了失恋的痛苦。

全诗语言简练,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诗境含蓄深邃,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诗中别具一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这首诗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感谢关注,与你一起爱上韵律之美。

长按点赞,每天诗词陪伴!喜欢文章可以一键三连哦!

标签:薄幸郎,诗人,芦管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wenwen.com/answer/23385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