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私信我问:蝉一生在地下待4年,出来只能活七天,对此我有什么看法?
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蝉的一生。对于蝉的一生,我只能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生存的法则,而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性,最起码证明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生存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让种群不灭绝。其次,蝉的寿命并不是只有四年,不同的蝉寿命有着较大的区别,有的仅能活2-3年,有的甚至能活17年。而且蝉在出土后,并不是只能活七天,也是因蝉而异。
蝉的一生
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听到蝉欢快的叫声了。许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蝉比较的吵人,尤其是在困倦的午后。其实,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蝉声已经越来越小了,也越来越少了。至于减少的原因,与大多数野生动物减少一样,都是人为的。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吃金蝉的习惯,有的地方甚至连脱了壳的蝉也不放过,这造成了蝉数量的急剧下降。当然,除了人为因素外,蝉的成活率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蝉的繁殖
蝉是一种卵生动物,由于成虫后,蝉都是在树上活动的,它们平时靠吸食树的汁液存活。由于其成虫之后,存活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天),所以,它们成虫后,雄性金蝉就开始“一展歌喉”,用的就是腹部的鼓膜震动,目的则是吸引异性,赶紧繁殖,当然雌性是没有鼓膜的,因此,雌性金蝉不会叫。
受精后的雌性金蝉会立即产卵,而产卵的地点就是树枝。雌性蝉有着尖刺一样的产卵器,当受精后,它会用自己的产卵器将树枝上打上小孔,然后将卵排进去。由于一只蝉就可以排300-500枚卵,所以它需要在树枝上打上多个小孔。于是,卵生树枝死。
蝉卵在树枝内靠树枝的汁液保持相对的湿度和温度,一直会待到初秋。初秋,卵发育成为幼虫(体型非常的小),幼虫出孔,被风吹落地面,此时,幼虫会钻入土中。当然,如果干旱使地面非常结实,初生的幼虫是无法钻入地面的,这样就会造成幼虫的死亡。
钻入土中之后,幼虫开始靠植物根系的汁液发育,秋去冬来,天气转冷,此时的幼虫会钻入更深的土壤中躲避寒冬,而此时它们食物相对匮乏。到了开春,它们继续钻入浅层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继续发育。
如此往复,在2-5年(一般情况下)的时间里,它们经过4次蜕皮,终于可以出土了。在夏季的雨后的傍晚,是蝉出土最集中的时间段。这样的好处,一个是从土里钻出来比较容易,一个是它们蜕皮需要湿润的环境。出土后的蝉本能的找到大树,开始爬,爬到离地面有段距离后,它们会有1-2个小时的蜕皮时间,从壳里出来后,蝉全身呈白色,较软,它们需要整个后半夜来吸食树干中的汁液让自己完全成虫。
因此,在蝉的一生中,它们无法左右很多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比如干旱、天敌(包括人)、食物等等,这就造成了蝉数量的减少。
那么,为什么蝉会在地下2-5年,出土后仅能存活数天呢?
在开始我们就说了,这是蝉的生存方式,而之所以选择这种生存方式,有几方面原因。
01 躲避天敌
蝉的天敌很多,比如鸟类、肉食性的昆虫(比如螳螂)以及人类等等。而对于自然天敌来说,蝉会飞并不能保证它们生存,而且它们没有什么攻击性。再加上,蝉一生需要经历5次蜕皮,而每一次蜕皮显然是自己最弱的时候。因此,它选择了把4次蜕皮放在了相对安全的地下。
02 环境所致
蝉的一生有2-5年,如果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地下而是在树上,虽然它们有源源不断的食物(树干中的汁液),但是,除了更容易暴露在天敌面前之外,四季的更替也是它们无法适应的。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蝉全身没有任何御寒的“工具”,所以,一旦在地面上存活时间太久,一个冬天就能让它们灭绝,更不用说等成虫后繁殖后代了。
总结
蝉的一生与其他生物的一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后代,这一点无可厚非。相对来说,蝉比蚯蚓要好一些,比较蝉在地下再久也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而蚯蚓如果重见天日,那就离死期不远了(晒死)。而短短的几天,够蝉繁殖后代,这就足够了,毕竟地下才是它们的家。
标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