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每“伏”十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现在常说一伏就是10天。
可能10天,可能20天
一伏有10天。2006年的初伏第一天是阳历7月20日,末伏第十天是阳历8月18日。
“三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对夏天最热的一个时间段的称呼,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为期二十一天。“三伏”的时间采用阴历,以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来表示它的具体日期。“三伏”以夏至日为界线——如今夏至日通常在每年阳历6月22日前后(不同的年份里夏至日期最多相差一两天),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日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等6个,其中任何1个都叫“庚日”)是“初伏”,第二个庚日是“中伏”,第三个庚日是“末伏”。如果“初...
标签:一伏